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科第的意思、科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科第的解释

[imperial civil examination] 指科举考试,因科举考试分科录取,每科按成绩排列等第

科第世家:世代应科举中试的人家

详细解释

(1).等级;次第。 汉 陆贾 《新语·本行》:“案纪图録以知性命,表定‘六艺’……科第相序。”

(2).考核官员,评定科别与等第。《汉书·元帝纪》:“﹝ 永光 元年﹞二月,詔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以此科第郎、从官。” 颜师古 注:“始令丞相、御史举此四科人以擢用之。而见在郎及从官,又令光禄每岁依此科考校,定其第高下,用知其人贤否也。”

(3).指科举考试。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连年收科第,若摘頷底髭。” 宋 叶适 《安人张氏墓志铭》:“嗟夫!夫人之教博士,岂科第而已,盖又有名节之训焉。”《老残游记》第三回:“先生本是科第世家,为甚不在功名上讲求,却操此冷业?”

(4).科考及第。 唐 罗隐 《裴庶子除太仆卿因贺》诗:“秩随科第临时贵,官逐簪裾到处清。”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以讲经求科第,支离敷衍,其词愈美,而经愈荒。”

(5).谓参加科考。《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 浙江 温州府 曾有一个廩膳秀才,姓 韩 名 赞卿 ,屡次科第,不得中式。”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同年乃九州四海之人,偶同科第,或登科然后相识,情於何有?”

(6).科第出身。《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上欲相枢密使 魏仁浦 ,议者以 仁浦 不由科第,不可为相,上曰:‘自古用文武才略者为辅佐,岂尽由科第邪?’”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宋时见任官得应举》:“虽中选,止令迁官,而不赐科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科第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与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密切相关。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科第指科举考试及科举考试所录取的等级次第。其中:

二、延伸含义

  1. 科举功名

    代指通过科举取得的资格与身份,如“登科第”“科第出身”。例如《新唐书·选举志》载:“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体现科第的社会地位。

  2. 等级评定体系

    引申为按等级排序的制度,如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中“科第既得,时人荣之”,反映科第对个人社会地位的直接影响。

三、文化意义

科第制度自隋唐至清末延续1300余年,是古代中国选拔官吏的核心机制。其“分科取士,按第授官”的原则,不仅塑造了传统社会的阶层流动模式,更深刻影响了东亚儒家文化圈的文官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辞源》(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科第”是中国古代与选官制度相关的术语,其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指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并按成绩评定等级的制度。源自汉代对官员的考核方式,如《汉书·元帝纪》记载光禄官员需依科别考核评定等级,称为「科第相序」。后特指科举考试,如唐代韩愈诗句“连年收科第”,即通过科举获得功名。

  2. 历史演变

    • 汉代:作为官吏考核制度,如《新语·本行》提到“科第相序”,指按科别排序评定官员等级。
    • 隋唐至明清:演变为科举的代称,例如宋代叶适《安人张氏墓志铭》中“科第”即指科举中第。
  3. 相关用法

    • 科第世家:指家族世代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如、4)。
    • 引申含义:可表示等级次第,如陆贾《新语》中“科第”指排序规则。
  4. 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已不常见,但在历史文献或古诗词解析中仍会涉及该词,例如苏轼诗句“科第无心摘颔须”即表达对功名的态度。

需要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案例或诗词引用,可参考汉代《汉书》、唐代韩愈作品等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碧清博弈赤奋若川逝储运旦脚饭数丰岳福寿双全阁员共承钩绾官运亨通诡计多端鼓金椁帱海德堡大学烘然花甎槥椟截趾適履九扈拘闷可地空疎匮缺括夺六如居士龙脊漏亡逻袖録相毛目媒糵明燥谬答排仗签注硗确情不可却秦垒契帖人马认头软半闪点扇构社祀嗜痂之癖石屏视死如归思秋挞胫提参啼泣团挛颓然退食自公雾眼新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