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掳烧杀的意思、奸掳烧杀的详细解释
奸掳烧杀的解释
* 妇女,抢劫财物, * 放火。
词语分解
- 奸的解释 奸 ā 阴险,虚伪,狡诈:奸人。奸狡。奸刁。奸佞。奸雄。奸智(为非作歹的心计)。藏(俷 )奸。 不忠于国家或自己一方的人:奸细。内奸。 男女发生不正当的性行为: * 。 * (亦指统治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
- 杀的解释 杀 (殺) ā 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杀生。杀敌。杀鸡取卵。杀一儆百。 战斗,搏斗:杀出重围。 消减:杀风景。 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肥皂水杀了眼睛。 收束:杀价。杀尾。 勒紧,扣紧:杀车。 用在动词
专业解析
"奸掳烧杀"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动词并列组成,形象而深刻地描绘了历史上侵略者或暴徒所犯下的极端残暴行为。其核心含义是指奸淫妇女、掳掠人口和财物、焚烧房屋建筑、屠杀无辜百姓等令人发指的罪行,常用来形容战争、动乱或匪患中施暴者毫无人性的残酷行径。
详细释义:
-
奸:
- 本义/此处释义: 指奸淫,特指对妇女实施性暴力或强迫发生性关系。这是对人身体和尊严最野蛮的侵犯之一。
- 来源参考: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对“奸”的释义中包含“奸淫”义项,指“男女间不正当的性行为”,在此语境下特指强奸、施暴。
-
掳:
- 本义/此处释义: 指掳掠、抢夺。既包括抢夺财物、牲畜等财产,也包括掳掠人口(如妇女、儿童、壮丁)作为奴隶或人质。
- 来源参考: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将“掳”解释为“抢取、捉住(人)”,强调其暴力抢夺的特征。
-
烧:
- 本义/此处释义: 指焚烧、放火。具体指焚烧房屋、村庄、城池、庄稼等一切财产和生存基础,以达到破坏、毁灭和制造恐怖的目的。
- 来源参考: 《辞源》(商务印书馆)对“烧”的释义包含“使物着火、焚毁”之意,在成语中特指有目的的破坏性焚烧。
-
杀:
- 本义/此处释义: 指杀戮、屠杀。即大规模地、残忍地杀害无辜平民或放下武器的士兵,是剥夺生命的最直接暴行。
- 来源参考: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等编)对“杀”的解释为“弄死、致死”,在“奸掳烧杀”中强调其滥杀无辜的残酷性。
整体含义与使用背景:
“奸掳烧杀”作为一个整体成语,其语义强度远超四个单字意义的简单相加。它高度概括了历史上(尤其是战乱时期)暴徒、侵略军队或土匪惯常施行的、系统性的、灭绝人性的暴行模式。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和情感谴责,常见于历史记载、文学作品中描述战争惨状、控诉侵略者暴行或揭露匪患祸害的语境。它深刻反映了战争和暴力给平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中关于暴力和苦难的凝练表达。
权威性参考来源:
- 罗竹风 主编. 《汉语大词典》.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
-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等编. 《辞源》(第三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
- 王力 等编.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奸掳烧杀”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
基本释义
该成语指代奸淫妇女、抢劫财物、杀人放火等极端暴行,常用于描述战争或动乱中侵略者、匪徒的残暴行径。
-
出处与典故
出自姚雪垠的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三卷第四十五章:“老头子说:‘别看他们这样,这叫做假行仁义,收买人心。等他一占了开封,就会奸掳烧杀,无恶不作。’”。
-
结构与用法
- 结构:联合式成语,由四个动词并列组成,强调多种暴行的叠加。
- 感情色彩:贬义,多用于批判性语境。
- 语法功能:可作谓语、宾语或定语,如“侵略者奸掳烧杀,罪行罄竹难书”。
-
例句与语境
例如:“我们中国被小日本欺压,他们在我们的国土上奸掳烧杀,无恶不作。”(出自《李自成》相关引用及现代造句)。
-
补充说明
该成语多用于历史叙述或文学作品中,反映战争、暴乱等场景下的极端暴力行为,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
别人正在浏览...
黯陋北碑南帖采礼触藩羝打格子大寛转丹葵胆子悼怆道篇发懒防老发怒法学風前燭服役期还翰秽墟火院家私家夫人惊惭京广线金罍禁戎锦幄九阍虎豹客行冷碟冷隽连宵彻曙六尺之孤买纵没骨画檬果裒积前朝前料遣情罄折起因取成日中必昃肉消软体动物山香生稼授馆庶威私休私牙子随化唐僧停鞭托承武德舞五河五音消渴奚搐息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