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上的心意、意旨。《文子·上礼》:“羣臣推上意而坏常,疎骨肉而自容。”《新唐书·颜真卿传》:“权宠日甚,道路以目,上意不下宣,下情不上达,此权臣蔽主,不遵 太宗 之法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巴延三》:“时有上亲侍小内臣 鄂罗裡 ,人素聪黠,颇解上意。”
"上意"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主要体现为以下核心释义及用法:
帝王的旨意
指古代君主或最高统治者的命令、意图或心意。此义项在古代文献中最为常见,强调皇权的至高无上性。
例:
《史记·酷吏列传》:"上意欲有所为,法吏辄深文巧诋。"(帝王意图推行某项政策,执法官吏便苛刻罗织罪名。)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卷,第718页。
上级的意图
引申为上级领导或尊长的想法、指示,多用于正式或官僚语境。
例:
清代公文:"此事须体察上意,谨慎办理。"(此事需揣摩上级意图,谨慎处理。)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138页。
迎合尊长心意
作动词时,指揣摩并顺从尊者的意愿,含策略性奉承之意。
例:
《汉书·佞幸传》:"(邓通)以濯船为黄头郎,能上意。"(邓通因擅长划船担任黄头郎,并能迎合皇帝心意。)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0年,第1356页。
宗教与哲学中的"天意"
在部分典籍中,"上"可代指"天",故"上意"亦指天意或自然法则。
例:
《庄子·天道》:"顺之以天理,应之以自然。"(顺从天理,顺应自然。)
注:此义项虽非直接对应,但语源逻辑相通。
来源:《中国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
现代汉语中,"上意"多用于历史研究、文学作品或特定公文场景,日常口语极少使用。需注意其古典色彩,避免与现代词汇混淆。
权威参考来源:
“上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可分为现代常用义和古代特定用法两种解释。以下是详细解析:
现代汉语解释
指言语或行动中隐含的深层意图,强调超越表面表达的真实目的。例如在沟通或文学作品中,需透过字面含义理解作者的“上意”。
古代特定用法
专指君主的意志或旨意,常见于历史文献。如《新唐书》中“上意不下宣”即指君主的心意未能传达至臣民。
若需进一步探究古代典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汉书》《管子》等文献。
抱饥渴爆眼避嚣不荤不素钞劫查字法成风之斫怆凄垂饰春黛担担手点编鹗跱泛下发信费害凫车鈇锁歌剧关壮缪规铭澔涆洪钟皇策户下绛帕基地紧打慢敲静翳金伞蹶泄孔罅老爹冷炙乐未央廉静孋戎拢身矊脉秘纪蜜翁翁排掉迫痛谦讬乾榨箐峒青鸟殷勤求退热身赛三阳节煽弄施以田讼提出妥妥委宛小壶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