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依据法律行事。《管子·君臣上》:“吏嗇夫尽有訾程事律。” 尹知章 注:“訾,限也;程,准也。事律,谓每事据律而行也。”
(2).指 汉 时于 秦 律之外所增有关赋役方面的法律。
“事律”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指严格按照法律条文或规定处理事务。这一释义源自《管子·君臣上》中的记载:“吏嗇夫尽有訾程事律”,尹知章对此注释为“訾,限也;程,准也。事律,谓每事据律而行也”。强调官吏需以法律为准则执行公务。
特指汉朝时期在秦代原有法律基础上新增的与赋税、徭役相关的法规。这一补充反映了汉代社会制度的变化,尤其是对经济管理的细化。
如需进一步了解“律”的广义解释(如音律、纪律等),可参考相关词条。
事律(shì lǜ)是一个合成词,由“事”和“律”两个字组成。在这个词中,“事”指代具体的事件或事情,“律”则表示规律、法则。
“事”字的部首是口(kǒu),它的总笔画数是8。
“律”字的部首是彳(chì),它的总笔画数是9。
“事律”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是由《易经》中的一句话:“不失其所者,乃是事律。”演变而来。在繁体字中,“事”字没有变化,而“律”字的写法是 “律”。
在古代,汉字的形式有所变化。从金文到隶书,再到楷书,每个时期的字形都有一定的差异。关于“事律”这个词,在古代的写法会有些不同,但整体意思保持一致。
1. 遵守法律是每个公民的事律责任。
2. 学习的事律是每个人成功的关键。
3. 规范行为必须遵循事律原则。
1. 事实 (shì shí):表示客观存在的现象或情况。
2. 天律 (tiān lǜ):指宇宙间存在的自然规律。
3. 规律 (guī lǜ):表示存在的一贯性和规则性。
1. 法则 (fǎ zé):指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固定规则。
2. 规则 (guī zé):表示约束行为或事物的准则。
无常 (wú cháng):表示事物变化无常、不可预测的特点。
不法 (bù fǎ):指违反正义、违背法律的行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