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候雁的意思、候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候雁的解释

见“ 候鴈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候雁是汉语中对于随季节迁徙的大雁的专称,其核心含义指向具有周期性迁飞习性的雁类。该词最早见于《礼记·月令》,其中记载“季秋之月,鸿雁来宾”,东汉郑玄注曰“雁以仲秋先至者为主,季秋后至者为宾”,揭示了古人通过候雁迁徙判断节气的观测传统。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候”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为“伺望也”,引申为时节物候的观测标记。候雁作为物候现象,在《吕氏春秋·仲秋纪》中已被纳入农事历法体系,其南飞行为被视为霜降将至的重要自然信号。宋代陆佃在《埤雅》中特别指出:“雁寒则南,热则北,以就和气,故曰候雁”,这一定义被《汉语大词典》完整收录。

现代动物学考证显示,候雁特指豆雁、鸿雁等雁形目鸭科物种,其迁徙规律与东亚季风气候密切相关。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鸟类志》记载,这类候鸟每年秋季经固定路线往返于西伯利亚繁殖地与长江流域越冬地,迁徙距离可达4000公里。

在文化意象层面,候雁承载着独特的象征意义。《淮南子·时则训》将其列为“八风”对应的物候表征,唐代孔颖达疏解《周易》时,更以“鸿雁南北,不失其节”喻示天地阴阳的协调之道。这种文化认知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的二十四节气体系。

网络扩展解释

“候雁”是一个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词语,具有以下含义和用法:

基本含义

候雁指随季节迁徙的大雁,特指秋天南飞、春天北归的雁群,象征着季节更替和自然规律。该词由“候”(等待、观测)和“雁”组成,体现古人通过观察雁群活动判断时节的特点。


详细解释

  1. 自然现象与寓意
    大雁是典型的候鸟,春分后飞往北方繁殖,秋分后返回南方避寒。古人将这种规律性迁徙称为“候雁”,既描述自然现象,也暗含对时间流逝、物候变化的敏感。

  2. 文化意象
    在文学中,候雁常被赋予情感寄托。例如:

    • 唐代权德舆诗云“秋声候雁多”,借雁群南飞渲染秋意;
    • 《淮南子》记载“凉风至,候雁来”,以雁群作为季节转换的标志。
  3. 词语变体
    “候雁”也写作“候鴈”(“鴈”是“雁”的古体字),两者含义完全相同。


使用场景


补充说明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多出现在文学或学术语境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淮南子》《吕氏春秋》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白面儿摆站贲庸侧艳朝沆车殆马烦乘肩陈俎出土打磕睡宕佚丹鸡灯虎玷阙吊羊读书三到房长凤液伏伏腊腊歌响挂枝儿河清降送借命技能劲卒赖骨顽皮朗魄老躄劳动改造劳神凌亏令日流寄六面印麻冕禖祠民主人士木皮散人女花牌照翩翩少年皮箧破漏黔落千推万阻齐步走青圻山萧审报笙匏试水岁口泝流袒服天人共鉴位任遐夭新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