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谴问的意思、谴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谴问的解释

责问。《三国志·吴志·吕范传》:“ 权 守 阳羡 长,有所私用, 策 或料覆,功曹 周谷 輒为傅著簿书,使无谴问。” 宋 苏轼 《杭州召还乞郡状》:“先帝虽未听从,然亦嘉臣愚直,初不谴问,而 安石 大怒,其党无不切齿争欲倾臣。”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谴问”是一个书面用语,读音为qiǎn wèn,其核心含义为责问,强调以严厉或正式的态度追究责任、质问缘由()。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词义构成

  1. 谴:本义为责备、斥责,如《说文解字》中释为“责也”。
  2. 问:指追问、查究,如《三国志》中“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后需通过“谴问”追究责任。
    组合后,“谴问”表示以责备态度进行质问,常见于对过失或不当行为的正式追究。

二、历史用例

  1. 《三国志·吴志·吕范传》:孙权任阳羡长时私用财物,周谷通过篡改账册使其免于被孙策“谴问”()。
  2. 苏轼《杭州召还乞郡状》:提到王安石因苏轼直言而对其党羽“谴问”,体现权力斗争中的严厉态度()。

三、使用特点


四、扩展说明

“谴问”与单纯“责备”的区别在于隐含系统性追责,如古代官员审计账目、现代组织内部调查等场景()。需注意该词带有较强书面色彩,日常交流中可用“质问”“追责”替代。

网络扩展解释二

谴问

谴问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对违法、违规或错误行为进行申斥、责备和训诫。

拆分部首和笔画

谴问的偏旁部首是言字旁,并且具有10个笔画。

来源

谴问一词最早出现在《红楼梦》中,原意是指谴责和警告。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用来表示对错误行为的谴责和追究的动作。

繁体

谴问的繁体写法为「譴問」。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谴问的写法较为简化,为「谴」。

例句

1. 因为他的贪污行为,他受到了严厉的谴问。

2. 在会议上,领导对违规行为进行了谴问。

组词

谴责、责问、批评、斥责、训斥

近义词

谴责、斥责、批评

反义词

表扬、称赞、嘉奖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