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谴问的意思、谴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谴问的解释

责问。《三国志·吴志·吕范传》:“ 权 守 阳羡 长,有所私用, 策 或料覆,功曹 周谷 輒为傅著簿书,使无谴问。” 宋 苏轼 《杭州召还乞郡状》:“先帝虽未听从,然亦嘉臣愚直,初不谴问,而 安石 大怒,其党无不切齿争欲倾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谴问”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指通过询问的方式表达责备或质问,常用于描述以问题形式进行的批评或追究责任的行为。该词由“谴”和“问”两个部分组成:“谴”源于古汉语,有责备、谴责之意;“问”则表示询问、质问。因此,“谴问”强调在质询中隐含责备的意味,多用于正式或书面语境,如法律、道德讨论中,表达对某人行为的质疑和不满。例如,在句子“上级对下属的失误进行了谴问”中,它传达了通过提问来追究责任的内涵。

在详细语义上,“谴问”可细分为以下层面:

来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和《汉语大词典》的综合解释,该词体现了汉语词汇的复合构词特点。

网络扩展解释

“谴问”是一个书面用语,读音为qiǎn wèn,其核心含义为责问,强调以严厉或正式的态度追究责任、质问缘由()。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词义构成

  1. 谴:本义为责备、斥责,如《说文解字》中释为“责也”。
  2. 问:指追问、查究,如《三国志》中“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后需通过“谴问”追究责任。
    组合后,“谴问”表示以责备态度进行质问,常见于对过失或不当行为的正式追究。

二、历史用例

  1. 《三国志·吴志·吕范传》:孙权任阳羡长时私用财物,周谷通过篡改账册使其免于被孙策“谴问”()。
  2. 苏轼《杭州召还乞郡状》:提到王安石因苏轼直言而对其党羽“谴问”,体现权力斗争中的严厉态度()。

三、使用特点


四、扩展说明

“谴问”与单纯“责备”的区别在于隐含系统性追责,如古代官员审计账目、现代组织内部调查等场景()。需注意该词带有较强书面色彩,日常交流中可用“质问”“追责”替代。

别人正在浏览...

半殖民地报告把翫鼈行长毛长袖善舞超速城脚程途秤友鹑奔出适呆话點翳耳菜二锅头恶俗凡辈泛观发取凫泛赓飏惯狎观游锢职花堆锦簇淮南竞劝谨记金銮坡考击狂波垒陈链式反应履历片马爬爬縻漫糜灭迷悟牧羊臣漰渤骈奏霹雳碪泼妇千万寿鬐虹启惕丘垅秋水盈盈羣灵蠼螋疮人情世态石栏干顺阴岁周调嘴題旨吐饭成蜂消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