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法则的意思、法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法则的解释

(1) [rule]∶规律

自然的法则

(2) [laws and regulations]∶法度;规范

(3) [method]∶方法,办法

我教你一个法则,唤做负荆请罪。——《水浒传》

详细解释

亦作“灋则”。1.制度;法度。《周礼·天官·大宰》:“二曰灋则,以驭其官。” 郑玄 注:“法则,其官之制度。”《荀子·王制》:“本政教,正6*法则,兼听而时稽之。” 唐 杜甫 《咏怀》之二:“邦危坏法则,圣远益愁慕。”

(2).准则;规则。《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宋 苏舜钦 《太原郡太君王氏墓志》:“乃父方正有法则,为世所知。”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法·有德》:“言皆心得而可为法则。” 巴金 《梦与醉·生》:“这个法则是‘互助’,是‘团结’。人类靠了这个才能够不为大自然的力量所摧毁,反而把它征服,才建立了今日的文明。”

(3).规律。《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照自然法则,每个人都将死去,但为人民献身,虽死犹生。”

(4).榜样,表率。《尉缭子·治本》:“帝王之君,谁为法则?” 唐 元结 《夏侯岳州表》:“公能清正宽恕,静以理之,故其人安和而服説,为当世法则。”

(5).效法。《史记·周本纪》:“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穡焉,民皆法则之。” 宋 苏舜钦 《答杜公书》:“復值朝廷多事之时,必将开发素藴,以尊主康民,使天下想望风采,謳歌德业,而后世法则其所为,以拯弊乱。” 清 龚自珍 《明良论二》:“大臣无耻,凡百士大夫法则之,以及士庶人法则之,则是有三数辱社稷者。”

(6).法术。《西游记》第十四回:“盖因那猴原是弼马温,在天上看养龙马的,有些法则,故此凡马见他害怕。”《何典》第十回:“ 罗刹女 愈加快活,便教会他使软尖刀并许多拿人法则。”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法则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法则是汉语中表示客观规律或行为准则的核心概念,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基本释义

  1. 规律与准则

    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例如自然法则、经济法则,强调不可违背的规律性(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2. 规则与规范

    指社会活动中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如道德法则、数学法则,体现人类对秩序的约定(《辞海》第7版)。

二、语源与演变

三、权威词典定义

  1. 《现代汉语词典》

    定义为:“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也指规定的标准或方法。”

  2. 《辞海》

    补充其哲学内涵:“在特定条件下反复起作用的客观规律。”

  3. 《汉语大词典》

    收录古义:“法度;规范”,如《周礼·天官冢宰》郑玄注:“法则,其官之制度。”

四、应用领域示例

五、同义词辨析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 夏征农, 陈至立主编. 《辞海》(第7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3.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注:因在线词典链接动态变化,此处采用权威纸质文献来源,确保学术严谨性。)

网络扩展解释

“法则”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法则”指事物运行或行为规范中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律或准则,既包含自然规律,也涵盖社会规范。其核心含义在不同语境下可细分为以下三类:

二、核心含义

  1. 自然规律
    指客观存在的必然性规律,如物理法则、生物进化法则。例如“自然法则维系着宇宙的运行”。

  2. 社会规范

    • 法规制度:如法律条文、行政规章,具有强制约束力(《周礼》中“以驭其官”即为此义)。
    • 道德准则:如“互助是人类的生存法则”(巴金语)。
  3. 榜样与效法对象
    古汉语中可指模范人物,如《尉缭子》中“帝王之君,谁为法则”。

三、延伸含义

四、应用领域

涵盖自然科学(如重力法则)、社会科学(经济法则)、人文领域(艺术创作法则)等,具有跨学科特性。现代语境中更强调其作为行为指导原则的功能,例如“遵守职场法则”“市场供需法则”。

注:如需查看具体古籍原文或扩展案例,可参考、2、5等来源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鼇戴百喙一词长懋逞妙车輗穿崩淡巴苽稻藳大腿地宝斗榫合缝杜紫微耳珥逢福風輕雲淡俯服敷余恭贺新禧瞶祸翫灾贵倨顾临孤忠寒井寒餧韩愈毫管华奥化风画井翬散昏罔介洁解携戢影击钟溃腹磊落不羇炼气利欲熏心路鼗慕用难弟难兄尼坛俏冥冥全苗赏服韶鲜神蔡尸居龙见失马塞翁式盘束兵秣马桃李争妍题染厗奚稳妥握管怀铅五行舞萧淡行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