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矫揉的意思、矫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矫揉的解释

亦作“ 矫輮 ”。1.矫正;整饬。矫,使曲的变直;揉,使直的变曲。《易·说卦》:“坎……为矫輮。” 孔颖达 疏:“为矫輮,取其使曲者直为矫,使直者曲为輮。”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熔裁》:“蹊要所司,职在鎔裁,櫽括情理,矫揉文采也。”《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云梦 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 清 盛枫 《盆花》诗:“蜿蜒蛟龙形,扶疏巖壑意……始信矫揉力,托根非其地。”

(2).故意做作。 宋 叶适 《中大夫赵公墓志铭》:“嗟乎!方公盛年,使其朋党比周,矫揉以应虚誉,则何惧不用!” 清 陈田 《明诗纪事甲籤·太祖》:“ 太祖 尝出御製诗文以示词臣,太子正字 桂彦良 即於上前大声诵之琅然,左右惊愕。学士承旨 詹同 私戒之,上知之,谓曰:‘儒者事君,正当诚意,毋事矫揉也。’”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七篇:“缘欲使英雄儿女之概,备于一身,遂致性格失常,言动絶异,矫揉之态,触目皆是矣。”

(3).特指作品在文字形式上的过分雕琢,缺少真实内容。 明 朱鼎 《玉镜台记·开场》:“古今词传,纷纷迭出,雕鎪矫揉,虫技轰轰。”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一:“无词境,即无词心。矫揉而彊为之,非合作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矫揉"是由"矫"与"揉"两个动词组成的联合式复合词,在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体系:

一、本义层面 原指古代工匠对器物的人工修整工艺。《说文解字》释"矫"为"揉箭箝",特指矫正箭杆的工序;"揉"则取《周礼·考工记》"揉辐必齐"之义,指用火烤使木料弯曲成形。二者组合完整呈现了手工艺中"矫直"与"揉曲"的辩证统一。

二、引申层面 经语义演变,现代汉语中主要承载三重内涵:

  1. 行为修饰:特指刻意造作的举止形态,如钱钟书《围城》"言谈间透出矫揉的斯文";
  2. 艺术批评:在文艺领域指违背自然的表现手法,朱光潜《谈美》强调"创作当去矫揉存本真";
  3. 道德评判:延伸为对虚伪人格的否定,《汉语大词典》标注其含"违反自然本性"的贬义色彩。

该词的语义演变轨迹在《现代汉语词源考释》中有详细谱系记录,展现了从具体工艺到抽象评判的语言发展规律。

网络扩展解释

“矫揉”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本义和引申义两个层面综合解释,并结合不同语境下的用法:

一、本义及基本解释

  1. 矫正与调整
    原指通过外力改变物体的形态,即“矫”为使弯曲变直,“揉”为使笔直变曲。这一含义源自《周易·说卦》“坎……为矫輮”,孔颖达注疏解释为通过加工使材料符合需求。

  2. 文学创作中的修饰
    在文学批评中,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提到“矫揉文采”,指对文字进行雕琢和调整,以达到形式上的工整。


二、引申义与常见用法

  1. 刻意做作,不自然
    形容人为的、不真实的表现。例如,明代朱鼎批评文学作品“雕鎪矫揉”,指过度修饰而缺乏真情实感。

  2. 与成语“矫揉造作”的关联
    成语“矫揉造作”进一步强化了负面含义,强调故意夸张、违背自然的状态。如鲁迅曾用此词批评小说中刻意塑造的人物形象。


三、例句与使用场景


“矫揉”既可指物理或文学上的调整(中性),也常含贬义,强调刻意与虚假。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褒贬倾向。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矫揉造作”的详细用法,可参考权威词典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暗乱白矢坂坻奔哀不归事察恕骋足宸轩处人刺触大大咧咧打酱油调贩高库鬼眨眼害孩子罕稀衡峰黄徼回身见仁见智奸态讥谗解魄菊花杯穅镫烂柯亭量罚寮掾厉世路涩毛桃美元冥思苦想暮末木樵纳鞋逆格偏执谦厚千里草谦虚谨慎琼枝绮艳齐赘三潭印月伤触生灵涂炭十八滩手高说来道去俗纷橦末之伎推策屯邸猬兴温车项头宵烛下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