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粮。指无需加工即可食用的粮食。盛,通“ 成 ”。 汉 王充 《论衡·艺增》:“《武成》言血流浮杵,亦太过焉……且 周 殷 士卒,皆齎盛粮,无杵臼之事,安得杵而浮之?”
“盛粮”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理解:
读音:shèng liáng
本义:指无需加工即可直接食用的粮食。其中“盛”通假“成”,意为“完成、现成”。
词源与通假
“盛”在此处并非“兴盛”之意,而是通假字,等同于“成”,表示粮食已加工完成,可直接食用。例如汉代王充《论衡·艺增》中提到:“周殷士卒,皆齎盛粮,无杵臼之事”,说明士兵携带的是无需再加工的现成粮食。
文献例证
该词最早见于《论衡》,用于反驳“血流浮杵”的夸张描述,强调当时士兵携带的粮食无需用杵臼加工,侧面印证“盛粮”的现成属性。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提到“盛粮”可比喻积累知识或经验,但此用法在古籍和权威文献中未见明确依据,可能是基于“储备粮食”概念的引申。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论衡》原文或权威古汉语词典。
《盛粮》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意思是“粮食丰富,仓库饱满”。它可以表示农田丰收、国家富裕等含义。
根据《康熙字典》,《盛粮》的部首是“皿”,由三个笔画组成。
《盛粮》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时期已经出现,原文引自司马相如的辞谢晁错的《上谢赐冀人书》:“贤士之国,盛粪则耕,盛粮则食。”后来成为成语广泛应用于文化中。
繁体字“盛糧”也是《盛粮》的写法,除了简体字外,在一些繁体字的地区也使用。
古代汉字的书法演变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同的写法。例如,在楷书中,《盛粮》的写法为“盛糧”。不同的字体书写风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会有所不同。
1. 今年庄稼长得好,农民们的田地里都盛粮了。 2. 在充实军队后勤工作方面,我们一直十分重视,保证士兵们的生活能够盛粮。
1. 盛食:表示吃饭吃得很多或食量很大。 2. 盛事:表示重大的事件或盛大的庆典。 3. 盛装:表示穿着华丽、体面。
1. 丰收:指农作物的收成好。 2. 充盈:形容物体内部充满、装满。
1. 匮乏:指缺乏、不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