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辞情的意思、辞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辞情的解释

(1).话语和文辞的情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谢公 语同坐曰:‘家嫂辞情忼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 唐 吴兢 《贞观政要·俭约》:“ 刘后 手疏启请,辞情甚切。”

(2).指文章的情致、格调。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学贫者,迍邅於事义;才馁者,劬劳於辞情。”《北史·文苑传·颜之推》:“﹝ 之推 ﹞博览书史,无不该洽,辞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辞情"是汉语复合词,包含语言形式与情感内核的双重维度。《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言辞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强调语言符号与情感内涵的统一性。该词最早见于南朝文论,发展至唐宋时期形成完整概念体系,主要包含三方面内涵:

一、文学表达层面 指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与情感渲染的融合状态。如《文心雕龙》所述"情以辞显,辞以情发"(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词典》),揭示言辞需承载真挚情感,而情感须通过精准语言传递的辩证关系。

二、人际交往层面 特指语言交际中情感传递的适切性。《礼记·表记》记载"情欲信,辞欲巧",强调交际过程中既需保持真诚态度,又要注重言辞修饰(来源:中华书局《中华经典古籍库》)。这种表达规范至今仍是中文修辞学的重要原则。

三、哲学美学层面 作为"文质论"的具体呈现,代表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论述"辞情相称,方成佳作",指出情感深度需与语言表现力相匹配的美学标准(来源:商务印书馆《中国古典文学理论辞典》)。这一原则深刻影响着中国诗词创作与鉴赏体系。

网络扩展解释

“辞情”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cí qíng,其含义可从两个维度理解:

1. 话语和文辞的情感

指语言或文字所承载的情感表达,常见于对人物言辞或文学作品情感色彩的描述。例如:

2. 文章的情致与格调

指文章的意境、情感基调和整体风格。例如:


补充说明

明代王世贞在《曲藻》中对比南北曲时提到:“北则辞情多而声情少,南则辞情少而声情多。” 这体现了“辞情”在文艺理论中的延伸应用,即通过文字与声韵的比重差异区分艺术形式。

“辞情”既可指具体言辞的情感表达,亦可指抽象的文章格调,是汉语中兼具实用性与文学性的复合概念。

别人正在浏览...

罢兵北府边略酬拜蹙迫粗顽等慈断手续玉鄂不防身刀粉本夫须复阳乖豫怪羽国际劳动节故土合溜豢池黄天荡绛囊渐巧集大成寄象客窆寇虏陵邈漏尽鸬鹚陂旅进旅退买牛卖劒蛮歌麻皮民爵目録闹攘攘平注墙头诗窃构穷身泼命求盗三台八座觞令尚书履山容设仪手势令叔带思摸探视恬美条制问绢窝聚五百乌鸟之情无遮遐狄相和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