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设立诸侯与诸臣的礼仪。《周礼·夏官·大司马》:“大司马之职……设仪辨位,以等邦国。” 郑玄 注:“仪谓诸侯及诸臣之仪。”
“设仪”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设立礼仪制度,尤其指针对诸侯与臣子的礼仪规范。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设仪”指古代官职(如大司马)的职责之一,即制定并区分诸侯、臣子的礼仪等级,以维护邦国间的秩序。例如《周礼·夏官·大司马》记载:“大司马之职……设仪辨位,以等邦国。”
单字拆分
现代汉语中,“设仪”一词已不常用,但“仪”仍保留在“仪式”“仪表”“仪器”等词汇中,体现礼仪、规范或工具的含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周礼》原文或古代礼制相关文献。
设仪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设置(设)一定的制度、礼仪等,以示庄重或规范行为。该词多用于形容举办庆典、宴会等活动时,所遵循的仪式和规定。
设仪的部首是⺮ (zhú),它作为一个整体部首当中的一部分出现。设仪共有12个笔画。
设仪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发展阶段。它是由“言”和“去”两个字组合而成,表示通过言辞和去除不必要的东西来进行设立和规定。在繁体字中,设仪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设仪这个词的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具体而言,它的写法是“設儀”,其中“儀”是指仪式和礼仪。
1. 在新年晚会上,我们隆重设仪,进行了一场盛大的庆典。
2. 公司规定了一系列的设仪,以确保员工遵守工作纪律。
设宴、设备、设计、设定、设法、设局、规设、制设
树具、制定、确立、规定
取消、废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