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民爵的意思、民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民爵的解释

古代君王赐给民间有功者的爵位。《汉书·高帝纪上》:“令民除 秦 社稷,立 汉 社稷,施恩德,赐民爵。” 颜师古 注引 臣瓒 曰:“爵者,禄位。民赐爵,有罪得以减也。”《汉书·惠帝纪》:“春正月,復发 长安 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五千人城 长安 ……九月, 长安 城成。赐民爵,户一级。” 宋 徐天麟 《西汉会要·职官五·赐爵》:“ 孝惠 即位,赐民爵一级。” 宋 徐天麟 《西汉会要·职官五·赐爵》:“ 孝元 永光 二年,詔阴阳不调,三光晻昧,其大赦天下,赐民爵一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民爵是中国古代授予平民的荣誉性爵位称号,与授予官员或有爵位继承者的“官爵”相对。其核心含义与制度特点如下:

  1. 制度属性与授予对象

    民爵是封建爵位制度中专为平民(非官吏、非贵族出身者)设立的等级。它通常作为奖励军功、德行或特殊贡献的荣誉象征,旨在激励普通百姓为国家效力,提升社会地位。主要授予对象是立有战功的士兵、勤勉耕织的农民或其他有突出表现的庶民。

  2. 历史实例(以秦、汉为代表)

    在秦朝商鞅变法确立的“二十等爵制”中,民爵主要指从最低的第一级“公士”到第八级“公乘”的爵位(也有观点认为第一级至第四级为民爵)。这些爵位可由平民通过军功(如斩获敌首)或贡献(如缴纳粮食)获得。获得民爵者可享有相应特权,如减免刑罚、获得田宅、役使庶子(身份较低者)等,但不可直接担任官职,且不可世袭。

    、《商君书·境内》 等文献记载了相关制度。

  3. 与“官爵”的本质区别

    民爵的核心特征在于其非官职关联性与非世袭性。

    • 非官职关联性:获得民爵本身不代表成为官吏,其拥有者仍是平民身份(“民”),与因担任官职而获得的爵位(官爵)或宗室贵族世袭的爵位有根本区别。
    • 非世袭性:民爵一般仅限本人终身享有,不可传给子孙后代(高等级的官爵或贵族爵位通常可世袭)。

      等出土文献提供了关于爵位继承(主要针对高爵)与民爵不可世袭的佐证。

  4. 社会意义与功能

    民爵制度是古代统治者(尤其是秦、汉)推行“军功授爵”、“奖励耕战”国策的重要工具。它打破了世卿世禄的贵族垄断,为平民阶层提供了一条提升社会地位、获得实际利益(如土地、赋役减免)的上升通道,具有激励民众、增强国力、巩固统治的作用。

总结定义:

民爵特指中国古代(尤以秦、汉二十等爵制为典型)授予平民的、非世袭的荣誉性爵位等级。其核心内涵是“授予庶民之爵”,旨在奖励军功或贡献,使平民获得一定社会地位与特权,但不可凭此直接入仕或传于子孙,与授予官吏或贵族的“官爵”有本质区别。该词主要用于描述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

网络扩展解释

“民爵”是中国古代君主授予民间有功者的爵位制度,主要盛行于秦汉时期。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民爵指君王对非贵族阶层的平民授予的爵位,用以表彰功绩或特殊贡献。例如《汉书·高帝纪》记载,汉高祖刘邦曾“赐民爵”以巩固统治。

  2. 等级与特权

    • 秦汉时期民爵分为多级,如汉代常见“赐民爵一级”的记载,最高至第八级“公乘”。
    • 爵位可减免罪责、享受部分司法优待,如《汉书》注引“有罪得以减也”。
  3. 社会功能

    • 凝聚国家意识:通过赐爵强化民众对皇权的归属感,如汉惠帝修筑长安城后赐爵以彰功绩。
    • 激励与稳定:秦代以军功赐爵为主,汉代则扩展至庆典、灾异赦免等场景,成为皇权笼络民心的工具。
  4. 历史演变

    • 东汉末期,因豪族崛起与社会结构变化,民爵制度逐渐失去实际意义。
    • 其消亡标志着从“律令社会”向门阀士族主导的社会转型。
  5. 文化内涵
    部分文献将“民爵”引申为对人民尊严与权益的象征,强调“庶民平等”的早期理念。

民爵既是古代等级制度的产物,也反映了早期皇权通过恩赏构建社会秩序的努力。需注意,其具体实施细节因朝代而异,建议通过《汉书》《西汉会要》等古籍进一步考证。

别人正在浏览...

搬弄是非秉旄玻罩不道得苍舒禅关點景雕版断路器惰性飞卫分方蜂窠蚁穴斧屋狗蝇梅洸浪红苕蝴蝶铰火奴鲁鲁虎穴狼巢见下文伽倻琴阶程借路近月计辟君马卡伦口调联横骊肩漓澌嵰岭欺滥清宴齐肃羣岛屈情濡足三教九流钐利伸弛圣保罗大教堂深通实充市毫石窖视如土芥水落归槽掏唤畋马涂盖外宽内明温煦误人象弭相吓闲夜下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