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志·魏志·胡质传》“ 威 , 咸熙 中官至 徐州 刺史”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威 字 伯虎 ,少有志尚,厉操清白。 质 之为 荆州 也, 威 自京都省之……临辞, 质 赐绢一疋,为道路粮。 威 跪曰:‘大人清白,不审於何得此绢?’ 质 曰:‘是吾俸禄之餘,故以为汝粮耳。’”后遂用“问绢”作为人清慎之典。亦以咏归觐省亲。 唐 杜甫 《送窦九归成都》诗:“读书 云阁观 ,问绢 锦官城 。” 仇兆鳌 注:“ 竇九 恐是 成都 竇少尹 之子,故用问绢事,时盖以省覲归 成都 耶。” 唐 钱起 《送李四擢第归觐省》诗:“独揽还珠美,寧唯问绢情。”
"问绢"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词源学与历史文化背景两方面解析。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问"本义为询问、探询,"绢"指丝织品,二字组合后特指以绢帛为媒介传递信息或情感的礼仪行为,常见于唐代文人交往。
该词源于杜甫《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诗句"宾客从子负绢布,妻孥怪我在风尘",据《杜甫诗集校注》考证,诗中描绘了以绢帛为赠礼并附诗问询的情景,后引申为文人雅士间以绢帛承载诗文往来的风雅之举。宋代《太平御览》收录相关典故时,将"问绢"定义为士大夫阶层用丝织品包裹书信传递心意的特殊交流方式。
从社会功能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指出,绢帛在唐代兼具货币与礼器属性,"问绢"行为既包含物质馈赠的实用价值,又承载着文化符号意义。这种交流方式常见于官员赴任、文士远游等场景,通过绢帛的贵重属性彰显情谊深度,其诗文载体特性又赋予交流以审美意趣。
“问绢”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语,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据《三国志·魏志·胡质传》裴松之注引《晋阳秋》记载:
核心含义
指代对财物来源的清白质疑,后引申为称颂人清廉谨慎的典故,常用于赞颂官员或士人的廉洁品格。
延伸意象
因故事发生在胡威省亲(探亲)途中,故也关联归乡探亲的语境,如诗歌中暗含思亲、省亲之意。
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本中,如:
提示:若需了解完整典故细节,可查阅《三国志》或《晋阳秋》原文。
白毳百则白旃檀跋前踬后匆卒存疑达观知命簜札黮昏典籍彫虫小技氎旃抵拦东倒西歪短日照植物独善方良方祀福乡服职虾蟆瘟哈密瓜黑章横落鸿校化光讙谤寰甸坚白相盈交峙借巧接席唧溜寖息矜燿旧名箕箒妇剧辞决导扛大梁顆子魁酋锟铻连鏁梅妆千差万别青凤生妻沈吟未决石邮説不过鼠乳沓合腾説媮生忘乎其形暹耽香镫相厄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