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寄象的意思、寄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寄象的解释

(1).古时指能通传南方与东方语言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孔颖达 疏:“‘达其志,通其欲’者,谓帝王立此传语之人,晓达五方之志,通达五方之欲,使相领解。其通传东方之语官谓之曰寄,言传寄外内言语;通传南方语官谓之曰象者,言放象外内之言。” 明 归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圣法道,道法天,君子之道。所以考三王而不谬,建天地而不悖,质鬼神而无疑,俟后圣而不惑者此也。不然……以相諭则不得其志,亦寄象鞮译之音而已,何重于王者之文!” 章炳麟 《程师》:“学之成验,定於校试,校试固不能无偏重轻。藉令试之殿廷,然诸校録者復多白徒,稍上非寄象之材,则目録之士耳!”

(2).寄托物象。 南朝 宋 郑道子 《神不灭论》:“悟夫理精於形,神妙於理;寄象传心,粗举其证,庶鉴诸将悟,遂有功於滞惑焉。”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寄象”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有两个主要义项,具体解释如下:

  1. 古代翻译官
    源于《礼记·王制》,指周代负责通传东方(可能指东夷地区)与南方(可能指南蛮地区)语言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人员。其职责是“达其志,通其欲”,即协助不同语言族群沟通,促进文化交融。

  2. 寄托物象
    指通过具体物象表达抽象思想或情感,常见于文学、哲学领域。例如南朝郑道子在《神不灭论》中提出“寄象传心”,强调用物象传递深层理念。这种手法类似于现代文学中的象征主义。


补充说明

网络扩展解释二

《寄象》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通过比喻、描写等方式将某种特征、形态或思想寄托在别的事物上。《寄象》这个词的部首是⺍(刀),它共有6个笔画。该词来源于中国古代汉字演变,是一个古汉字。 在繁体字中,寄象的写法为「寄象」。寄象这个词在古代汉字写法中也有一些变化,例如小篆写法为「寄象」,隶书写法为「寄》象」。以下是一些关于寄象的例句:1. 他用自己的生活寄托了对人世间无常的思考;2. 这首诗以花开花谢来寄象人生的短暂与变幻。 关于寄象,还可以组成一些相关的词语,例如:寄托、寄寓。在相似意义上,近义词可以包括象征、比喻。反义词可以是现实、直白。希望这些信息能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