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寄象的意思、寄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寄象的解释

(1).古时指能通传南方与东方语言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孔颖达 疏:“‘达其志,通其欲’者,谓帝王立此传语之人,晓达五方之志,通达五方之欲,使相领解。其通传东方之语官谓之曰寄,言传寄外内言语;通传南方语官谓之曰象者,言放象外内之言。” 明 归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圣法道,道法天,君子之道。所以考三王而不谬,建天地而不悖,质鬼神而无疑,俟后圣而不惑者此也。不然……以相諭则不得其志,亦寄象鞮译之音而已,何重于王者之文!” 章炳麟 《程师》:“学之成验,定於校试,校试固不能无偏重轻。藉令试之殿廷,然诸校録者復多白徒,稍上非寄象之材,则目録之士耳!”

(2).寄托物象。 南朝 宋 郑道子 《神不灭论》:“悟夫理精於形,神妙於理;寄象传心,粗举其证,庶鉴诸将悟,遂有功於滞惑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寄象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解析:

  1. 字源本义 从构词法分析,"寄"含托付、寄存之意,《说文解字》释为"托也";"象"本指大象,后衍生出象征、表象等抽象含义。二字组合最初指通过特定符号或象征物传递信息的特殊方式,见于《汉语大词典》对古代通译制度的记载。

  2. 古籍典用 在《礼记·明堂位》中特指周代设置的翻译官职:"寄象之官,掌传夷狄之言",郑玄注疏说明这是中原王朝与四方民族沟通的重要职官体系,承担语言转译与文化中介职能。该用法在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得到进一步阐释,印证了古代跨文化交流的制度设计。

  3. 文化象征 清代考据学家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提出,"寄象"在特定语境下可引申为文化传播的媒介符号,既包含具体翻译行为,也暗喻华夏文明对异域文化的兼容并蓄,这一观点被《十三经注疏》现代校勘版所采纳。

需特别说明的是,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作为独立词汇使用,主要见于研究古代职官制度、翻译史及中外交流史的学术著作,其语义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语言政策的发展轨迹。

网络扩展解释

“寄象”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有两个主要义项,具体解释如下:

  1. 古代翻译官
    源于《礼记·王制》,指周代负责通传东方(可能指东夷地区)与南方(可能指南蛮地区)语言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人员。其职责是“达其志,通其欲”,即协助不同语言族群沟通,促进文化交融。

  2. 寄托物象
    指通过具体物象表达抽象思想或情感,常见于文学、哲学领域。例如南朝郑道子在《神不灭论》中提出“寄象传心”,强调用物象传递深层理念。这种手法类似于现代文学中的象征主义。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暗纠凹镜罢北备尽鞭麟笞凤表圣婢女波吒不可理喻藏行城阿称诉出奇划策顶头风第一声队乐蠹物覆海移山赫赤赤鸿显候正晖声结茆蚧搔鲸钟久安长治拘神遣将刻截蜡本蜡刻颣玭离世遁上率尔成章门画鸡儿眀眀肭朓扳谈碰一鼻子灰骈然被发入山鼙婆破的蒲簺庆宥秦稽穷深泉花渠道睿旨神智体蛇螫断腕师婆守兔嗣産探筹土炭为德不终温黁小灶遐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