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位置。《朱子语类》卷十六:“大率人难晓处,不是道理有错处时,便是语言有病;不是语言有病时,便是移了这步位了。”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死法之立,总缘识量狭小。如演杂剧,在方丈臺上,故有花样步位,稍移一步则错乱。”
“步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指步伐的位置或行动所处的位置,既包含字面意义的脚步位置(如行走时两脚的距离),也可引申为抽象层面的立场、态度或阶段位置。
在舞蹈等领域,“步位”可指具体的脚部动作位置(如古典舞的丁字步、虚步等),但此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
多用于文学、哲学讨论或传统艺术领域,强调位置、阶段的准确性或规范性,例如:“谈判中双方需明确步位,避免立场混淆”。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舞蹈术语中的具体应用,可参考《朱子语类》或中国古典舞相关文献。
“步位”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步履行走的位置或姿势,常用于描述舞蹈或行走动作中的身体姿态。
“步位”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走)部,右边是“止”(足)部。整个字共有12个笔画。
“步位”的字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文献中,有关于此字的使用。如《诗经·魏风·硕人》中就有“衡有鸾声,鸾有阿声,如有其已者,宜莫不疑。”的描述。另外,“步”字在繁体中写作“歩”,而“位”在繁体中写作“位”,整个词都是以繁体字写成的。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稍有差别。就“步位”来说,古时候的写法中,“步”的写法更加简洁,字形里面只有一个“止”部,而“位”的写法则多了一个“彳”部在上面。
1. 她优雅地走进舞场,摆出一个稳健的步位。
2. 演员们跳舞时,要注意舞蹈动作的步位。
步履、痕迹、足迹、跟随、脚印
步态、步姿
原地踏步、静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