绌陟的意思、绌陟的详细解释
绌陟的解释
谓人事之降升。絀,通“ 黜 ”。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考功名》:“天子岁试天下,三试而一考,前后三考而絀陟,命之曰计。”《三国志·魏志·刘馥传》:“年从十五,皆入太学。明制絀陟荣辱之路。”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二:“赏罚絀陟,立见荣辱;生死穷通,互分得失。”
词语分解
- 绌的解释 绌 (絀) ù 不足,不够:支绌(款项不够分配)。左支右绌。相形见绌(相比之下显得不足)。 古同“黜”,罢免,革除。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 陟的解释 陟 ì 登高:陟山。 晋升,进用:黜陟(指官吏的进退升降)。“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笔画数:; 部首:阝;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绌陟”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绌陟”指人事的升降或人才的选拔与贬黜。其中:
- 绌(chù):通“黜”,意为降职、罢免;
- 陟(zhì):意为晋升、提拔。
组合后既表示对官员的考核与职位调整,也引申指人才被埋没或限制才能发挥的状态。
二、结构与历史来源
- 构词特点
由两个动词性汉字构成,通过反义对比强化人事变动的双向性(如“黜退”与“晋升”)。
- 历史文献用例
- 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提到“三考而绌陟”,指通过多次考核决定官员升降;
- 《三国志》中“明制绌陟荣辱之路”强调通过制度规范人才选拔。
三、现代引申义
当代语境中,“绌陟”多用于描述人才因环境限制无法施展能力的困境。例如:
- 职场中因机制僵化导致能力突出者被压制;
- 社会选拔体系不公造成人才埋没。
四、使用场景
- 历史研究:讨论古代官僚考核制度时使用;
- 社会评论:分析人才选拔机制弊端时作为比喻;
- 文学创作:借古喻今,增强语言厚重感。
若需进一步考证文献用例,可参考《春秋繁露》《三国志》等典籍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绌陟》这个词是个很有意思的词,它的意思是人们行走时陷入泥淖或者狭窄的道路中。现在,让我们来拆分一下它的部首和笔画。它的部首是“纟”和“阝”,总共有16个笔画构成。之所以有这个意思,是因为它来源于古时的行走方式。在古代,人们出行常常遇到泥泞或狭窄的道路,因此就用这个词来形容这种情况。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个词的繁体字形式。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是「絀蹠」。虽然字形有所变化,但意思仍然相同。
在古代,这个词的汉字写法是一种全新的形式。它的字形由“纟”和“阝”组成,展现了人们行走时陷入泥泞或狭窄道路的形象。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绌陟》的例句:
1. 行路未知,一失足,绌陟泥潭。
2. 出行途中,迷失了方向,误踩进了绌陟之中。
这个词能组成的词有很多,例如「绌陟千里」、「绌陟艰难」。它们都用来描述人行路时所遇到的困难情况。
在意思上,这个词的近义词可能是「泥淖」或者「陷阱」。而它的反义词则可能是「畅通」或者「平坦」。这些词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来使用。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到你,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问我哦!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