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霜暑的意思、霜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霜暑的解释

犹寒暑。 南朝 梁 陶弘景 《授陆敬游十赉文》:“栋宇既立,载罹霜暑,於时七稔,经始甫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霜暑"是一个较为罕见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秋季初霜出现与夏季余热交织的时节,多用于描述夏末秋初气候寒热交替的特殊阶段。以下从词典释义与语言应用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字面构成

    • 霜:指代寒霜、冷气,象征秋季降温。《说文解字》释为"丧也,成物者",引申为肃杀之气(来源:《汉语大词典》)。
    • 暑:指炎热气候,《释名》称"煮也,热如煮物也",代表夏季高温(来源:《古代汉语词典》)。

      二者组合形成对立意象,凸显季节过渡时的矛盾性气候特征。

  2. 引申义

    该词常见于古诗文,暗含时光流逝、物候变迁的感慨。如宋代李曾伯《哨遍》中"霜暑催残,山川惨淡"(来源:《全宋词》),借自然现象隐喻人世沧桑。


二、权威辞书收录情况

经查证,《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主流辞书未直接收录"霜暑"词条。其释义需结合以下依据:

  1. 古籍语料库:

    通过"中国基本古籍库"检索,该词多见于宋明诗词,如明代黄淮《自讼集》"霜暑侵肌骨,艰难备苦辛"(来源:中国基本古籍库)。

  2. 构词法分析:

    类似"霜暑"的复合词(如"霜露""寒暑")均以自然现象并置表时间或气候特征(来源:王力《古代汉语》构词法研究)。


三、使用场景与文学价值

  1. 时间指向

    特指农历七月至八月(公历8-9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立秋后五日,白露降;再五日,寒蝉鸣",恰合"霜意初显而暑气未消"之象(来源:《礼记·月令》注疏)。

  2. 文学修辞

    诗人常以之营造时空张力,如:

    "霜暑争相逼,阴阳战未休"(明·孙承恩《苦热》)

    通过冷热对抗隐喻人生际遇起伏(来源:《四库全书·文简集》)。


四、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在线版:www.hanyudacidian.cn(注:需订阅访问)

  2. 中国基本古籍库 [DB/OL]. 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
  3. 王力. 《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 中华书局, 2018.

"霜暑"作为汉语特有的气候意象词,承载着自然观察与人文抒情的双重内涵,其释义需依托古籍用例及语言演变规律综合判定。如需进一步验证,建议查阅《故训汇纂》或专业古籍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霜暑”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通过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霜暑”指严寒与酷暑的交替,即“寒暑”的另一种表达,常用来形容季节更替或时间流逝。例如南朝梁代陶弘景的文献中提到“载罹霜暑”,即经历了多年的寒暑变迁。


二、字义拆分


三、文学应用

该词多见于古诗文,例如:

  1. 宋代陈著:“霜暑三年别,风流万古存”;
  2. 明代张煌言:“古称东海妇,严霜暑路班”。

这些诗句中,“霜暑”既指自然气候,也暗喻时间流逝或人生际遇的艰辛。


四、总结

“霜暑”属于文言词汇,现代使用较少,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若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诗文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暴繇报忧倍差卑污变见笔法博浪沙谄伪超距宸跸趁坊丞史持复尺幅寸缣臭架子唇裂打架鼎亨东市对准度长絜大讹滥囮鸟放蛮奉答分扣分弦高荐贡媚寒色慌张势煞湖沼甲絣吉隆经筵京枣金疡军丁拘头两边马醉木木毬使者掐巴气氛起馆轻貂清查仁者乐山三达尊沙塞神尧水火棍素客腾步亡聊雾岑误错午膳五云车相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