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教唆的意思、教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教唆的解释

[entice] 通过诱导唆使别人做坏事

教唆别人犯罪的人应负刑事责任

详细解释

怂恿指使别人做坏事。 宋 朱熹 《答吕伯恭书》:“士人犯法者,教唆把持,其罪不一。” 元 无名氏 《赚蒯通》第四折:“当初 韩信 是你教唆他来?”《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 包龙图 道:‘莫非是你包揽官司,教唆他的?’” 田汉 《关汉卿》第八场:“看戏的人万一在什么时候激于义愤杀了像 秦桧 那样的人,能说是写戏的教唆的吗?”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教唆”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jiào suō,指通过劝说、利诱、怂恿等方式诱导或指使他人做坏事,尤其是犯罪行为。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核心含义
    怂恿、诱导他人实施不正当或违法行为。例如:教唆未成年人盗窃、教唆他人犯罪等。

  2. 词源与用法
    源于古代汉语,常见于法律和文学语境。如《初刻拍案惊奇》提到“包龙图道:‘莫非是你包揽官司,教唆他的?’”。


二、法律定义

在法学中,教唆是教唆犯的行为表现,具体指:

  1. 行为特征
    通过劝说、利诱、授意、收买、威胁等方式,向原本无犯罪意图的人灌输犯罪意图,使其实施特定犯罪行为。

  2. 构成要件

    • 对象:需为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和刑事责任能力的人(若教唆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教唆者单独担责)。
    • 因果关系:教唆行为需直接导致被教唆者实施犯罪。
  3. 法律责任

    • 根据《刑法》第二十九条,教唆他人犯罪的,按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处罚;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从重处罚。
    • 特殊罪名如教唆吸毒,依据《刑法》第三百五十三条从重处罚。

三、相关概念辨析


四、示例与典型场景

  1. 文学案例
    《曹雪芹同情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中提到,作家不应成为教唆社会矛盾的角色。

  2. 现实案例
    若甲教唆乙盗窃,乙实施后,甲作为教唆犯需承担刑事责任;若乙是未成年人,甲将面临更严厉处罚。


“教唆”既是日常用语中的贬义词,也是法律术语,强调通过诱导他人实施违法行为的过错或犯罪性质。其法律后果取决于被教唆者的行为及双方责任能力。如需进一步了解法律条文,可参考《刑法》第二十九条、第三百五十三条等。

网络扩展解释二

《教唆》的意思

《教唆》是一个汉字词汇,它的意思是诱导、怂恿、引导他人做某事或者从某种思想观点等方面对他人施加影响,通常是出于不好的目的。

拆分部首和笔画

《教唆》这个词是由“攵”、“口”、“⺙”三个部首组成。

它的笔画数目是8画。

来源

《教唆》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其源自古代汉字演变而来。

繁体

《教唆》的繁体字为「教唆」。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教唆》的部首“攵”在古籍中常以「夂」写作,而部首“⺙”称为扁宝盖,现已废除。

例句

1. 他故意教唆别人犯错误,导致严重的后果。

2. 这个邪教的头目一直在教唆追随者进行危害社会的行为。

组词

教唆者、教唆行为、教唆犯罪

近义词

怂恿、指使、唆使

反义词

阻止、劝阻、劝止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