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承教的意思、承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承教的解释

(1).接受教令。《孟子·梁惠王上》:“寡人愿安承教。” 赵岐 注:“愿安意承受 孟子 之教令。”《战国策·赵策二》:“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史记·乐毅列传》:“自以为奉令承教,可幸无罪。”

(2).用作谦词,言接受教诲。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所论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 徐御史 起身相谢道:‘承教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髻》:“今已同里,旦晚可以承教。”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承教"是现代汉语中具有历史延续性的敬语词,其核心语义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承教"作动词时表示接受教导的谦敬姿态,其构词法体现汉语文言特色:"承"含承受、接纳之意,"教"指教化传授,组合后构成表敬类动宾结构。该词常见于书面语体,多用于正式场合表达对师长的敬意。

二、词源演变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溯源显示,该词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上》"愿承教"句式,承载先秦儒家"尊师重道"的礼制传统。至宋代朱熹《答吕伯恭书》"承教喻为学次第",词义发展为包含学术传承意涵的专门术语。

三、语用特征

  1. 交际功能:在现代用法中,常作为对话应答语,如"承教了"表达对建议的接受(《现代汉语敬谦辞用法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2. 文体分布:多用于学术书信、传统文化研讨等正式语境(《古代汉语常用词词典》中华书局)

四、延伸内涵 从文化语言学角度考察,"承教"蕴含着中华文化"教学相长"的哲学观念,与《礼记·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治国理念存在语义关联,体现知识传递过程中的主体间性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承教”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一、基本含义

  1. 接受教令
    指恭敬地接受上级或长者的指令、教导。这一用法常见于古代文献,强调对权威的遵从。例如《孟子·梁惠王上》中“寡人愿安承教”,即梁惠王表示愿意接受孟子的教导。

  2. 用作谦辞,表示接受教诲
    在对话或书信中,表达虚心向对方请教或感谢对方指导的谦逊态度。如宋代曾巩在《寄欧阳舍人书》中写道“敢不承教而加详焉”,即体现对他人学识的尊重。


二、使用场景


三、古文例证

总结来看,“承教”既包含对权威指令的服从,也表达人际交往中的谦逊态度,古今语义一脉相承。

别人正在浏览...

变化不穷斥叱冲账打扰的稿东南亚二痴飞空符台盖面滚运告朔寒窓椷素嘿夺痕挞弘敞鉴辨奸利见雀张罗较劲交梨火枣交体接驳接竈进谄鯨濤窘绌句管举类开母课职狂傲良谋柳湖隆頽陆居马达冥智聘请欠阙穷野铨授羣豪人次乳脂生三食箩私饱肆觐太寝跳脚舞同袍退避推垛子推究五凤五袴谣像模像样邪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