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litary successful candidate in the imperial provincial examination] 指武举人,明代各省武生在省城乡试,考中的叫武举人
武举黄略守东门。—— 邵长蘅《青门剩稿》
(1).指科举制度中的武科。《新唐书·选举志上》:“﹝ 武后 ﹞ 长安 二年,始制武举。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水浒传》第十二回:“年纪小时,曾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
(2).见“ 武举人 ”。
武举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专为选拔武官而设立的考试体系,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武举既指武科考试制度,也指通过该考试获得资格的人员。明代起,通过省城乡试的考生称为武举人。该制度始于唐代武则天时期(702年),清末(1901年)废止,延续约1200年。
分级制度
考试内容
唐代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能;明清增加刀术、石礅负重等项目,清代更注重军事策略笔试。
虽为国家选拔了戚继光等名将,但整体地位长期低于文科举。清代因制度完善(如注重笔试策论、规范录取流程),民间习武者参与度显著提升。
注:相关内容可参考《新唐书·选举志》《宋史·仁宗本纪》等史料印证。
武举是一个汉字词语,主要指的是古代以武艺为考试内容的选拔制度。在古代,人们通过参加武举考试,来选拔出具备一定武艺能力的人才。
武举的部首是歹(dǎi),总计有10个笔画。
武举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文举相对应。它的繁体字形为「武舉」。
在古代,武举一词的汉字写法并不完全相同。在春秋战国时期,其写法为「武擧」;到了秦汉时期,写作「武舉」;唐代以后,写法逐渐演变为「武举」。
1. 在古代中国,参加武举考试是选拔武艺精湛之人的方式。
2. 他经过多年的刻苦训练,成功通过了武举考试。
3. 武举这一制度推动了古代武术的发展和传承。
武举的一些常用组词包括:
1. 举人:指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
2. 武艺:指擅长武术技巧。
3. 礼乐武举:指古代科举考试的三个科目,分别考察礼乐和武艺方面的能力。
武举的近义词是「武舉」、反义词为「文举」。武舉和文举都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考试内容,区别在于武舉侧重于武艺,文举侧重于文化学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