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俘邑的意思、俘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俘邑的解释

在战争中获取、因而对其拥有所有权的城邑。《左传·昭公十八年》:“ 许 不专於 楚 , 郑 方有令政, 许 曰:‘余旧国也。’ 郑 曰:‘余俘邑也。’” 明 刘基 《春秋明经·郑伐许郑伯伐许》:“ 郑 人盖以 许 为俘邑久矣,特畏大国而未得逞其志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俘邑”是由“俘”与“邑”组成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词源与历史语境两个层面解析。从字义看,“俘”本指战争中擒获的敌人或物资,《说文解字》释为“军所获也”;“邑”则为古代行政单位,指城邑或封地,如《周礼》中“四井为邑”的记载。二者结合,“俘邑”特指在军事征伐中攻占的城邑及俘获的居民,常见于先秦文献,例如《左传·成公六年》载“晋师俘邑三百”,即描述晋国军队攻占三百座城邑的史实。

在语义演变中,“俘邑”逐渐衍生出双重内涵:一为动词性短语,指攻占城邑的行为;二为名词性概念,代指被占领的领土及人口。这一用法在《战国策》《史记》等史籍中均有体现,如《史记·秦本纪》提及“俘邑数十”,强调秦军扩张疆域的战果。需注意的是,“俘邑”属古代汉语专有词汇,现代汉语中已鲜少使用,其研究价值多集中于历史学与训诂学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俘邑”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战争中的领土获取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俘邑指在战争中通过武力夺取、并因此获得所有权的城邑。例如《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郑国称许国为“余俘邑也”,即强调许国是郑国通过战争占有的城邑。

2.词语结构

3.文献出处

4.其他解释

部分资料补充,“俘邑”不仅指夺取的城邑,还隐含对领土的长期控制权。例如,攻占方可能通过军事胜利宣称对该地的合法统治。

“俘邑”是古代战争语境下的术语,强调通过武力夺取城邑并确立所有权,常见于先秦至明代的文献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左传》或刘基的《春秋明经》。

别人正在浏览...

阿凡达爱卿奥渺霸国柀子不古不今乘属抽解单弱调帖风洞丰雍簠簋不饰复朴革屣沽名钓誉行话薃侯黄泥坂惶懹蒋生迳记持揭挑季孟金翅擘海极能京堂锦幪具带俊英可敦刻剔恐惶愧慙窥衅癞活狼狠览见菱唱里人卖关节牡丹虽好﹐还要緑叶扶持齧臂之好镊撏攀送蓬茨辟回戕伐清宦倾毁软设设赏附陕津少是末身行守戍素昔王屋稳足乌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