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麤衣恶食 ”。 《后汉书·袁京传》:“﹝ 袁彭 ﹞行至清,为吏麤袍糲食,终於议郎。”
以下是成语“麤袍粝食”的详细解释:
形容衣着粗糙、饮食简单,生活清贫困苦。其中“麤袍”指用粗劣布料制成的衣服,“粝食”指未经精细加工的糙米或粗粮,两者共同体现物质条件匮乏的状态。
该成语不仅指物质匮乏,更蕴含对简朴生活的主动选择,常与清廉、淡泊名利等品质关联。例如提到,这种生活方式与古代贵族的奢华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品德高尚的象征。
“麤”为“粗”的古体字,现代汉语中多写作“粗袍粝食”,但含义一致。
《麤袍粝食》(cū páo lì shí)是一个成语,意为粗糙的衣袍和粗粝的食物。形容生活贫困,衣食不好。
《麤袍粝食》中,“麤”部的部首是“麦”(mài),总笔画数为13。
“袍”部的部首是“衤”(yī),总笔画数为10。
“粝”部的部首是“米”(mǐ),总笔画数为11。
“食”部的部首是“食”(shí),总笔画数为9。
《麤袍粝食》成语最早出现在南朝宋梁文学家萧统所著的《文选·略论》一书中。在这本书中,他描述了麤袍粝食的贫困生活。
繁体字的写法为《麤袍厲食》。
古时候,《麤袍粝食》对应的汉字写法如下:
麤 - 麤字旧字形为「麤」,由字头穀(谷)与字尾維(韋)結合而成,表示蓄農業器具、築牆「韋」在「谷」中,它的字义为粗糙、粗暴。
袍 - 袍字旧字形为「袍」,由左右两边的衤(袁)和上部重叠的巾纛(纛)组成,表示古代达官贵人穿的长袍。
粝 - 粝字旧字形为「粝」,由户(戶)和米(米)的组合,表示割去米糠后的糯米籽儿或器皿内剩余的饭渣。字义为糙米、粗糙。
食 - 食字旧字形为「飠」,表示食物。由于食和飠形状相似,后来形状简化,飠变成了食,但两者意义相同。
他们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下,每天都吃着麤袍粝食。
麤衣淡食、衣食住行、麤衣粝食
贫困、贫苦、贫穷
富裕、富足、富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