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百姓。《晏子春秋·问上二九》:“ 景公 问曰:‘临国莅民,所患何也?’”《南齐书·武帝纪》:“经邦之寄,寔资莅民,守宰禄俸,盖有恆准。”《南齐书·武帝纪》:“莅民之职,一以小满为限。”
“莅民”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管理百姓,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
基本释义
“莅”指到任、治理(含尊敬义),“民”即百姓,组合后表示统治者或官员对民众的治理行为。该词强调以责任态度行使管理职责,如《南齐书》载“莅民之职,一以小满为限”。
词源与结构
文献用例
该词多次出现在典籍中:
相关词汇
同音词“厉民”(损害百姓)需注意区分,二者虽音同但含义相反。
该词现已罕用,主要见于历史文献或文言研究。如需深入探究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查阅《晏子春秋》《南齐书》等原始典籍。
《莅民》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君主或者官员亲临百姓之中,亲自了解民情民意,与百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
《莅民》由“艹”和“米”两个部首组成,共有12个笔画。
《莅民》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曲礼上》。当时,国君在重要的礼仪典礼上要亲自到百姓之中,与他们交流,以表达对百姓的关怀与尊重。
《莅民》的繁体字为「蒞民」。
在古代汉字中,原字形为「艹吏口」,表达的含义与现代用法相同。
1. 君主应该经常莅民,了解民情。
2. 当地官员莅民考察,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
3. 这位领导真心莅民,对人民的需求了如指掌。
常见的与《莅民》相关的组词:
1. 莅临:指君主或者高级官员亲自到某地;
2. 亲民:指领导或者官员亲近百姓,关心百姓福祉;
3. 接民意:指领导或者官员接受百姓的意见,倾听百姓的心声。
与《莅民》相近义的词语包括:
1. 沟通民意:表达与百姓进行交流沟通的意思;
2. 深入了解:指对某个情况或者群体进行深入调查了解;
3. 践行人民路线:指领导或者官员实际行动中体现对人民利益的关注与支持。
与《莅民》相反义的词语包括:
1. 远离群众:指领导或者官员与百姓疏离,不了解民情;
2. 高高在上:指领导或者官员对于百姓的态度傲慢和高傲;
3. 不通人情世故:指领导或者官员不解人情世故,对民意漠不关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