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指太庙中昭庙穆庙之上、最后迁入迁庙之神主。《礼记·曾子问》:“ 曾子 问曰:‘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 陈澔 集说:“迁庙主,谓新祧庙之主也。” 明 丘濬 《大学衍义补·秩祭祀·祭告祈祷之礼》:“ 吴澂 曰:‘迁庙主,谓祔禰时所迁昭穆最上之庙一主也,在昭庙、穆庙之上最尊最亲者也。’”
迁庙主是古代宗庙制度中的专用术语,其核心含义为太庙中昭庙、穆庙之上最后迁入迁庙的神主(祖先牌位)。以下是详细解释:
宗庙制度背景
古代帝王祭祀先祖的宗庙按昭穆制排列,昭庙、穆庙分别代表父辈和子辈的世系传承。当庙宇数量超过规定时,需将远祖神主迁至祧庙(远庙),这一过程称为“迁庙”。迁庙主即指最后一次迁入迁庙的神主,通常为最近一代祖先的牌位。
文献依据
部分现代词典(如)提出引申义,认为迁庙主可比喻“主导事务的人”。但此说法缺乏古典文献支撑,可能是对“主”字含义的误读,建议以传统解释为准。
该词多用于研究古代礼制或历史文献,例如探讨宗庙迁祔仪式、帝王祭祀制度等场景。
《迁庙主》是一个成语,意指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迁移神庙的首领。通常用来形容有权势者为了达到个人利益而无视传统、破坏规矩。
《迁庙主》这个词汇可以拆分为:“辶”、“宀”、“主”。其中,“辶”是辶部,读作chuò,表示 “行走”;“宀”是宀部,读作mián,表示“屋顶”;“主”是常见的汉字,读作zhǔ,表示“主人”、“首领”、“掌管”。
笔画的拆分是:辶(4画)+ 宀(3画)+ 主(5画)= 12画。
“迁庙主”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上的某些封建王朝。在古代,神庙往往承担着国家信仰和祭祀的重要角色。有时,权势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便常常迁移神庙至其附近,以便能更好地掌握祭祀活动,并对人民进行控制。因此,后来人们就用“迁庙主”来形容那些为了自身利益而破坏、迁移神庙的首领。
《迁庙主》的繁体字为《遷廟主》。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以《迁庙主》为例,古时候的写法是:
遷:从“辶”旁边的“手”字旁,写成“辶+全”,表示人走路的样子。
廟:从“广”字旁,写成“⻗+山”,表示古代神庙顶部的形状。
主:没有明显的部首,整个字形表示“人”的样子。
1. 他为了自己的私利,无视传统,成为了一个现代社会的《迁庙主》。
2. 这位政治家把原本为人民服务的机构变成了他的私人玩物,真是个《迁庙主》。
3. 历史上有许多权力滥用者都是以《迁庙主》姿态出现,结果导致社会不公平。
相关的词汇有:迁徙、庙宇、主导、阻止。
近义词:迁官、迁移神庙
迁官:指将官职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通常是晋升。与“迁庙主”类似,都是涉及到权力的迁移。
迁移神庙:就是迁移神庙的意思,与“迁庙主”有一定的关联。
反义词:守庙、尊重传统
守庙:指遵守传统,守护神庙的人或做法。
尊重传统:指对传统价值观、规矩等持尊重态度,不去破坏或迁移传统之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