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王烧柴祭天。《晋书·慕容垂载记》:“ 垂 定都 中山 ,羣僚劝即尊号,具典仪,修郊燎之礼。”
郊燎是古代祭祀仪式中的重要环节,专指在郊外举行焚烧柴薪以祭天的礼仪。《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凡乐……以祀天神”,郑玄注提及“天神之祀,以柴燎告天”,其核心形式为堆积薪柴、玉帛、牺牲等祭品,通过焚烧升烟以达于天,表达对神灵的敬畏与祈愿。
该仪式起源于周代“燔柴”之制,《礼记·祭法》载“燔柴于泰坛,祭天也”,后逐步演变为国家祭祀体系的一部分,多用于冬至祭天、帝王登基等重大典礼。唐代杜佑《通典·吉礼》详细描述了郊燎流程:“设柴坛于南郊,积稾秸,置牲体、玉帛于上,夜半点燃,乐奏《云和》之曲。”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郊”指都城百里之外的祭祀场所,“燎”为会意字,甲骨文象手持火炬焚烧木柴之形,《说文解字》释“燎,放火也”。二字组合特指具有宗教属性的露天焚祭仪式,与“庭燎”(宫廷火炬)形成语义区分。
北京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古代礼仪大系》(2023版)指出,郊燎在秦汉后逐渐规范化,至明清时期形成“冬至南郊祭天必行燎礼”的定制,天坛现存燎炉遗址即为此仪式的物质遗存。该典籍同时收录了清代《钦定大清会典》中关于祭天用“犊牛一、苍璧一,燔燎告虔”的原始文献记录。
郊燎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汉语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基本含义
指帝王烧柴祭天的仪式,属于古代重要的祭祀活动。例如《晋书》记载慕容垂定都中山后,“修郊燎之礼”,即通过焚烧柴火向上天传达敬意,祈求国泰民安。
引申含义
在特定语境中,郊燎被引申为以烽火传递求救信号。这种用法源于古代战争时通过点燃郊外燎火向远方求援的通讯方式,后泛指向外界发出紧急信号的行为。
历史出处与例句
该词最早见于《晋书·慕容垂载记》,后成为描述帝王祭祀的典型用语。例如“羣僚劝即尊号,具典仪,修郊燎之礼”(《晋书》),体现了礼仪的庄重性。
近义词与相关概念
与“郊祀”“燎祭”等词相关,均指向古代祭祀文化中的火祭仪式,但郊燎更强调郊外焚烧柴火的特定形式。
提示:若需深入考证历史细节,可参考《晋书》原文及查字典的释义差异。
安培报当备言碧涧羹餐风茹雪诚素崇演畜类辞出打零单字方丘防暑废舍风范粉扑寡发俇俇贵简鬼节茭葑极恶接笋酒坊使卷迹涓子利眼没头官司梦往神游面盘子迷团谋力内视鸟人狞雷諐耗拑口穷稔劝能荣遇丧命上宰善善恶恶深执石枰失态十緵布谁差顺口睃趁踏脚石微语涡濑舞裀无移时跣剥誵讹些须协音心不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