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岁差的意思、岁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岁差的解释

[precession of the equinoxes] 地轴绕着一条通过地球中心而又垂直于黄道面的轴线的缓慢圆锥运动,周期为26000年,由太阳、月球和其他行星对地球赤道隆起物的吸引力所造成;结果是春分点逐渐向西移动

详细解释

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对于地球赤道的微小影响,使地轴在黄道轴的周围作圆锥形运动,慢慢向西移动,约二万六千年环绕一周,同时使春分点以每年50.2角秒的速度向西移行。这种现象叫做岁差。我国最早定出较为精确岁差值的是 晋 代的 虞喜 ,得出“五十年退一度”的结论,使我国的历法较早地区分了恒星年和太阳年。最早计算岁差的历法是 祖冲之 的《大明历》《隋书·艺术传·张胄玄》:“ 宋 祖冲之 於岁周之末,创设差分,冬至渐移,不循旧轨。每四十六年,却差一度。”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 汉 世尚未知黄道岁差。至 北齐 张子信 方候知岁差。”《元史·历志一》:“至 晋 虞喜 、 宋 何承天 、 祖冲之 ,谓岁当有差,因立岁差之法。”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盖天行至健,确然有常,本无古今之异。其岁差盈缩迟疾诸行,古无而今有者因其数甚微,积久始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岁差,汉语词汇,原指古代天文历法概念,现为天文学专有名词,指地球自转轴长期进动引起的春分点西移现象。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及科学内涵角度分述:


一、汉语本义溯源

“岁”指回归年周期,“差”意为差异。该词最早见于《宋史·律历志》,描述冬至点逐年西退导致历法推算与实际天象的偏差。古人通过圭表观测发现,太阳周年视运动一周(一岁)后未完全回到原位置,此差异即“岁差”。参见《汉语大词典》“岁差”词条(商务印书馆,2012)。


二、现代天文学定义

1.赤道岁差

因日月引力对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摄动,地轴绕黄道轴逆时针旋转(周期约25,800年),导致春分点沿黄道每年西移约50.3角秒。此现象由东晋虞喜首次发现,牛顿用力学原理解释其成因。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2.行星岁差

行星引力扰动使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缓慢变动,进一步引起春分点位移(每年约0.1角秒),与赤道岁差叠加构成总岁差。现代历法计算需综合二者,如《 IAU 2006 岁差模型》。


三、对历法的影响与应用

岁差导致恒星年(地球公转周期)与回归年(太阳直射点回归周期)存在约20分钟差异。北魏《大明历》首次引入岁差修正节气推算,现代天文测量中需通过岁差校正天体坐标。例如北极星因岁差更替(约公元14000年织女星将成为北极星)。参见《中国古代历法》(张培瑜著,科学出版社,2008)。


引用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2
  2. 《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3. 《中国古代历法》,张培瑜,科学出版社,2008
  4. IAU Resolution B1: Definition of Celestial Reference System,2006

网络扩展解释

岁差是天文学中的重要概念,指地球自转轴在空间中的长期缓慢变化现象。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岁差是地球自转轴受太阳、月球及其他行星引力作用,导致其指向在空间中缓慢移动的现象。这种运动使地轴以约23.5°的黄赤交角为半径,描绘出一个圆锥轨迹,周期约为25,800至26,000年。

二、主要表现

  1. 春分点西移:每年春分点沿黄道向西退行约50.2角秒,导致回归年(约365.2422天)比恒星年(约365.2564天)短约20分钟。
  2. 北极星变化:地轴指向的长期偏移使不同历史时期的“北极星”不同。例如,约12,000年后,织女星将取代勾陈一成为北极星。

三、科学原理

四、历史发现

五、影响与意义

尽管岁差周期长达数万年,但对人类社会的直接影响较小,主要用于天文历法修正和长期天体位置预测。例如,现代农历和星座划分需考虑岁差导致的节气偏移。

注:部分网页提到“岁差”被引申为人生波折(如),但此用法非天文学定义,可能为文学比喻。

别人正在浏览...

百思不得其解八要北府兵背集吃食鹑衣鷇食达恉等地点景断片断碎蛾眉月丰珍高材隔离觏闵广寒仙子丱岁古黄贵裔归责鹤鹤化衣尘互歧将本求利记功积痗尽收眼底计食顆凍空心大老口钱枯渠帘布理末灵禽隆豺买点秘忌敏济拗曲作直皮下青鸟书颀然泣玉胜任使乎诗味受精霜笛属娄疏杼图鉴途经未时无伤大体五沃向仰详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