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伯谦的意思、方伯谦的详细解释
方伯谦的解释
(1853-1894)清末海军将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赴英国学习驾驶。后任济远舰管带。丰岛海战时,畏敌驶逃,致使被护送的运兵船被日舰击沉。返回基地后又冒领战功。在黄海海战中临阵脱逃。后被清政府斩首。
词语分解
- 方的解释 方 ā 四个角都是暗乃谋咝位蛄雒娑际侵苯撬谋咝蔚牧⑻澹骸模ㄒ喑啤胺阶印保!邸 数学上指某数自乘的积:方根。平方。开方。 人的品行端正:方正。方直。 一边或一面:方向。方面。 地区,地域:地方。
专业解析
方伯谦(1853年-1894年),字益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是中国清朝末期北洋海军的重要将领。其名字本身作为专有名词,在汉语词典中并无独立释义,但作为历史人物,其含义需结合其身份、事迹及历史评价来理解:
-
身份与官职:
- 方伯谦是清朝北洋海军的高级军官,官至济远舰管带(舰长),属副将衔(相当于准将或上校)。他是中国近代最早一批海军专业人才,早年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并曾赴英国留学深造,是北洋海军“管带”级将领中少数具有留学背景者之一。
-
历史事件中的关键角色:
- 方伯谦的名字主要与中日甲午战争紧密相连,尤其是黄海海战(1894年9月17日)。在此战中,他担任北洋海军巡洋舰“济远”号的管带。海战后期,“济远”舰在遭受日舰攻击、舰体受损后,脱离了战场,返回旅顺基地。
-
历史评价与争议的核心:
- 方伯谦的名字在历史语境中,常与“临阵脱逃”的指控相关联。黄海海战后,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向朝廷报告,指控方伯谦在战斗中率先逃跑,导致舰队阵型混乱,影响了战局。清廷据此下令将其军前正法(斩首),于1894年9月24日在旅顺处决 。
- 此事件成为近代史上一桩重大公案。后世对其评价存在争议:官方史书(如《清史稿》)和主流观点多采信清廷判决,认为其行为确属临阵退缩;但也有部分研究者和后人(尤其其家乡福建)为其辩诬,认为指控证据不足,或逃跑系因舰只重伤、力战不支后的无奈之举,其被处决可能涉及派系斗争或作为战败责任的替罪羊 。
总结其“意思”:
从历史人物角度,“方伯谦”代表了一位在中国近代海军建设初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在决定国家命运的甲午海战中因疑似“临阵脱逃”而被军法处决的悲剧性将领。他的名字已成为甲午战争研究中的一个标志性符号,象征着清军内部的矛盾、指挥系统的混乱以及战争失败的惨痛教训,其生平与结局也持续引发着关于历史评价、责任归属与个体命运的讨论。
参考资料来源:
- 戚其章. 《甲午战争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姜鸣. 《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北洋海军档案》.
- 《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八》.
网络扩展解释
“方伯谦”一词具有双重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
一、作为历史人物的“方伯谦”
方伯谦(1853/1854-1894)是清末北洋水师将领,字益堂,福建福州人,其生平经历与争议如下:
-
早期成就
- 中国近代海军先驱:福州船政学堂首届驾驶班毕业生,首批赴英留学生之一,主持修建旅顺炮台,参与制定北洋水师章程。
- 实战表现:丰岛海战中率“济远”舰以一敌三,初期受清廷嘉奖;黄海海战中因战舰中弹严重退出战场。
-
争议与结局
- 临阵脱逃指控:黄海海战中被指“牵乱队伍”,导致舰队阵型溃散;丰岛海战后被揭露冒领战功,最终以“临阵退缩”罪名被清廷斩首。
- 历史评价分歧:部分资料称其为中国海军近代化奠基人之一,也有记载批评其畏战行为。
二、作为词语的“方伯谦”
部分词典(如、9)将其解释为成语,由“方伯”(古代官职)与“谦”(谦虚)组成,形容身居要职者保持谦逊态度。但需注意:
- 此用法缺乏广泛认可,权威历史资料均指向人物本身,可能为词典编纂误解或混淆。
“方伯谦”主要指清末将领,其生平兼具开创性贡献与重大争议。若在文献中遇到该词,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指向人物或衍生词义。建议参考权威史料(如)进一步了解历史细节。
别人正在浏览...
半罐水板鱼鲍老儿遍达诐邪钗梳菖蒲雏鬘踔善捣把盗跖之物抵命定当遁世离俗独醉二斤半風笈拊床高掌梗亮鬼器涸沍猴巴崽子厚谢回阳见任禁春决策蹶痿廉干两参论友秘妙耐何撵逐呕鸦平旷钤识牵缀弃秽起繇散脉速疾索诃世界贪陵铜斤铁肋通狎纨绮微骨伪师文虎污渎五分钱五浮无先涎瞪瞪相别销附逍遥游新丰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