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称上官所发檄文的敬词。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禀帖赘说》:“顷奉宪檄,安插垦荒官兵屯种,敢不澟遵。”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详文赘说》:“然犹恐以额外沙滩指为承粮熟地……诚有如宪檄之所驳者。”
“宪檄”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权威公文
指古代君主或官方发布的正式命令、宣告文件,具有法律效力。例如《福惠全书》中提到的“顷奉宪檄”,即表示接到上级檄文后需严格执行。
敬称用法
旧时对上级(如上官、朝廷)所发檄文的敬称,常见于清代文献,如黄六鸿记载的“安插垦荒官兵屯种”等事务中提到的“宪檄”。
清代黄六鸿的《福惠全书》多次出现该词,如“诚有如宪檄之所驳者”,表明其作为上级批复的正式文书功能。
“宪檄”兼具权威性与礼仪性,既是法律文件,也体现古代等级制度下的文书敬称。现代汉语中已罕见,主要用于研究历史公文或古典文献。
宪檄(xiàn xī)是一个汉语词汇,意为“古代君主颁发的示告国民的文书”,通常是指向国内外宣布命令、重要政策或战争宣战,并传达给各地统治者和百姓。
宪檄的偏旁部首是宀(mián,宀是“宝盖头”),檄的部首是木(mù,木是“树木”)。
宪字分解为宀+言,共有7笔画;檄字分解为木+敕,共有14笔画。
宪檄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文献和历史背景。在古代,国王或君主会利用宪檄去发出在政治、军事上的命令和宣布重大政策。宪檄常常被写成书信或木牌的形式,经使者传达给各地统治者和百姓。
宪檄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是「憲檄」。
在古代,宪檄的字形有些许不同于现代汉字的书写形式。具体的古代汉字写法因时代的不同而变化,可以查阅历代字书或古代文献来了解具体古字的写法。
1. 陛下颁发宪檄,宣布对敌发动战争。
2. 宪檄传达至各地,全国人民纷纷响应国家政策。
3. 这封宪檄准确明确地传达了军队的行动指示。
宪治、宪政、檄文、檄书、檄来等。
檄文、公告、宣言、诏书。
答复、回应、执檄(指对檄文做出回应或反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