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作凭证的符节。《墨子·旗帜》:“门二人守之,非有信符勿行,不从令者斩。”《明史·云南土司传三》:“九年, 老挝 贡使还,恐道中为他部所阻,给信符,敕 孟艮 、 车里 诸部遣人护之。”《清史稿·世祖纪一》:“庚子,收故摄政王信符,贮内库。”
信符是古代中国用于验证身份或传达命令的凭证器物,其核心含义为凭信之符,具有权威性、契约性和防伪性。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与文化内涵两方面解析:
字义构成
二字组合强化了“通过特定物件证明真实性”的功能,如《玉篇》所注:“符,符节也,分为两边,各持一以为信。”
历史演变
先秦至汉代,“信符”多指兵符、使节符,如虎符、竹使符。例如《史记·文帝本纪》载“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虎符调兵,竹符传令,剖分为二,合验生效。隋唐后扩展至公文印信、宗教法牒等,如敦煌文书中的“过所”(通关凭证)。
军事调遣:虎符制度
战国至秦汉,虎符为最常见的信符。其形制为青铜虎形,中剖为二,右半存于君王,左半授予将领。发兵时需持君王右符与将领左符契合,如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来源:《秦汉金文录》;考古实物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行政通行:符节与传信
宗教与契约:法信之物
道教将符箓视为通神信物,《抱朴子·内篇》称“符皆神明所授,得之者以为信”。民间亦扩展至契约文书,如明代《醒世恒言》载“立合同二纸,各执一纸为信符”。
“信符”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但其文化基因留存于“信号”“符号”“信任”等词中。作为历史制度载体,它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契约精神与权力制衡思想,如《中国制度史》(吕思勉著)所述:“符节之制,实为后世印信之权舆,亦中央集权之表征。”
(注:古籍原文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考古资料依据《中国出土青铜器全集》)
“信符”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信符”指用作凭证的符节,通常由“信”(传递信息)和“符”(象征符号)组成,用于验证身份、传递命令或保障通行安全。例如,古代军事中需凭信符通过关卡,外交使节持信符证明身份等。
信符不仅是实物凭证,还承载着权威性和信任关系。例如,符节被拆分后,需两半吻合才生效,体现古代“符信相合”的契约精神。
“信符”是古代社会重要的身份和权力凭证,兼具实用功能与象征意义。其形式多样,包括符节、印章、文书等,广泛用于军事、外交和日常通信中,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契约和权威的重视。
闇懦鲍肆保庸摽摽残疾人拆字令尘物侈豫稠浓摧灭紞然大寝登大寳废物利用分珪氛嚣雰浊感浃更为宫绦观客诡幻诡籍孩子气和雨侯白后段秽迹魂飞魄飏将吏交址急綳綳旌智齑黍揩摨朗晏牢槛马尿水满舌生花眉柳敏手撇叶聘期侵害穷阨散钱伤怆商务参赞四三四诗寺主耸慑通望头蚕拓清微妙五脊六兽咸水湖萧车稀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