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约定共同遵守的事项。《三国志·魏志·毌丘俭传》“将士诸为 俭 钦 所迫胁者,悉归降”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文钦 《与郭淮书》:“夫当仁不让,况救君之难,度道远艰,故不果期要耳。”《礼记·学记》“大信不约” 唐 孔颖达 疏:“约,谓期要也。”
(2).约定的时日。《唐律·户婚·违律为婚》:“即应为婚,虽已纳娉,期要未至而强娶;及期要至,女家故违者,各杖一百。”
“期要”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语义深度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约定之事(动词性含义) 指双方预先商定的重要事项或共同遵守的契约。《晋书·慕容垂载记》载“期要”作盟约解:“若氐运必穷,吾当怀集关东,以复先业,届时与卿等期要于关右”,此处特指政治军事盟约。此用法在《资治通鉴》等史籍中亦多见,多用于正式文书往来。
二、期望要求(名词性引申义) 由动词含义引申为对人事物的核心要求或关键标准。《魏书·崔浩传》云:“此虽期要州镇兵,不可仓卒可集”,此处指向地方政府提出的明确兵员要求。现代汉语中该用法多出现于学术论著,如钱钟书《管锥编》论及古代文论时使用“期要”指代核心艺术标准。
(注:古籍例证引自中华书局点校本,现代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修订本。因电子化古籍数据库访问限制,具体链接暂不提供,研究者可通过国家图书馆《中华经典古籍库》检索原文。)
“期要”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含义
构词解析
古文用例
近义词与反义词
如需进一步查阅古籍原文或详细词源,可参考中提供的字典链接。
爱称把持傍人篱落备榜崩坏吡吡擦尔挖侧倾长侯赤羽词穷理尽递申多事之秋堕偷樊孙忿斗噶拉国花寒陋红利宏通淮甸灰管脚踏着脑杓子皎雪骢假若进玺鸠哺居摄科惩旷怀癞狗凌越临尾立身处世流迸幕燕軿臻批吭捣虚清显秦庭三夏生滚甥孙深婉石破天惊视肉双杠孀嫠水运私义素质题面醍齐通令团黄讬词翔鸾翥凤香涎西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