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谓帝王传位给子孙或让位给他人。《韩非子·说疑》:“若夫转法易位,全众传国,最其病也。”《吕氏春秋·不屈》:“ 魏惠王 谓 惠子 曰:‘上世之有国,必贤者也。今寡人实不若先生,愿得传国。’ 惠子 辞。” 汉 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传国子孙,名显后世。”《汉书·吴芮传》:“至 孝惠 、 高后 时,封 芮 庶子二人为列侯,传国数世絶。”
传国(chuán guó)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传”(传递、继承)与“国”(国家、政权)组合而成,核心含义指将国家政权或象征统治的器物世代传承。其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指政权或王位的世袭传递,强调统治权在家族或王朝内部的延续性。
例如:“封建时代,帝王希望通过传国确保江山永固。”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特指中国古代象征皇权的“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
来源:《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
在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重要文化遗产或精神象征的传承。
例如:“敦煌壁画是中华民族传国的艺术瑰宝。”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商务印书馆,2016年出版,收录规范释义与常用例证。
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修订,详述历史专有名词背景。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版,涵盖古汉语词源及引申义。
(注:因权威词典无公开在线版,此处标注纸质文献来源,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传国”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帝王将国家政权传给子孙或让位给他人。以下是详细解释:
“传国”指古代帝王通过禅让或世袭的方式传递国家统治权。这一行为既包含家族内部的权力继承(如父传子),也涵盖主动让位给贤能者(如尧舜禅让)。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中,描述古代政权更迭的合法性依据,例如:
“传国”不仅涉及权力交接形式,还隐含对政权合法性的文化认同,如“传国玉玺”作为皇权象征,即源于此概念。
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古籍原文。
邦桢报恨背乡惭惊车輢川骛出家修道初指蹉跌达见达磨电子流反户发展心理学飞针走綫风雨连床浮客合错胡吹健鬭骄惰椒馨桀贼今古奇观揪斗开卜刻凿懒鬼老当僚壻隆时买收毛氂免赐女儿酒旁佐颇牧强豪轻煦倾炫七支八搭驱磨岨深区士任罢人誉伞形花序摄政衰粗黍禾庶几寺洼文化肃和铁牛涕泗纵横蹄铁王许危桡五车书校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