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敬和睦。《汉书·刘向传》:“及至 周文 ,开基西郊,杂遝众贤,罔不肃和,崇推让之风,以销分争之讼。”
肃和是由"肃"与"和"构成的复合词,在汉语中具有独特的语义内涵。《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将其解释为"庄敬和睦"的复合义项,体现肃穆与和谐的辩证统一。从构词法分析,"肃"取《说文解字》"持事振敬"之本义,指仪态端严;"和"则承《尚书》"协和万邦"之训,表融洽状态,二者结合形成对立统一的语义结构。
在中国礼乐文化中,该词常见于祭祀语境。《礼记·乐记》载"肃雍和鸣"的仪轨描述,特指祭祀活动中庄重肃穆与乐声和谐相融的意境。唐代张说《大唐祀封禅颂》"玉帛肃和"的记载,则生动展现祭祀礼器陈列时的庄严秩序感。
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文学语境,如钱钟书《围城》描写"肃月光",通过通感手法将视觉上的庄重与听觉上的和谐相融,拓展了词语的表现维度。在建筑美学领域,故宫研究院《紫禁城建筑美学》指出三大殿"肃和之气贯乎檐宇",阐释了空间秩序与美学韵律的融合。
从语义演变角度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收录的"肃"字13种义项中,与"和"组合后保留核心的"恭敬""严整"义,同时吸纳"和"的协调意蕴,形成兼具静态庄重与动态平衡的特质。
“肃和”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肃和”指庄敬和睦的状态,强调在严肃庄重的氛围中保持和谐。该词常用于描述礼仪场合或群体间的融洽关系。
最早见于《汉书·刘向传》:“及至周文,开基西郊,杂遝众贤,罔不肃和,崇推让之风,以销分争之讼。”
(译文:周文王建立基业时,贤才聚集,无不庄敬和睦,推崇谦让之风,以此消除纷争。)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例句,可参考《汉书》原文或相关词典释义。
阿合半高跟拖鞋,半高跟凉鞋背畔边竟表壮不如里壮笔管树禀施髀殖裁汰残吏唱道情裳帏嘲嘈出门合辙出佐达怛打拼登高而招的系點射点数鼎食钟鸣咄唶二者必居其一发凡起例分诉顾报河传鹤旧鸿爪哗世动俗魂识护掩家事学校介殻截取极口吉期究寻刊字匠作轲丘连忙鲁迅墓瞒天瞒地披涉千念犬不夜吠三生双季稻税输曙天宋才潘面所后贪愎汤风拓定文明小史五星联珠吴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