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上巳。古代风俗,农历三月上巳日,往水边以斋戒沐浴等法去灾求福,故称。 汉 徐干 《齐都赋》:“青春季月,上除之良,无大无小,祓於水阳。” 南朝 齐 谢朓 《侍宴华光殿曲水奉敕为皇太子作》诗:“秋祓濯流,春禊浮醴。初吉云献,上除方启。” 唐 崔知贤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诗:“影媚元巳,和风上除。”
升迁,升官。 南朝 宋 鲍照 《谢上除启》:“冒乞停止上除。伏愿重许,干秽悚息。”
“上除”是古代的一种传统风俗,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基本定义
指农历三月上巳日(即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人们前往水边通过斋戒、沐浴等方式祛除灾祸、祈求福运的活动。该词常见于古代文献,如汉代徐干《齐都赋》中“上除之良,无大无小,祓於水阳”即描述此习俗。
时间与活动内容
别称与关联
又称“上巳”“春禊”,与“秋禊”对应。南朝谢朓诗句“初吉云献,上除方启”即体现其作为春季重要节令的地位。
其他含义
部分文献(如南朝鲍照作品)中,“上除”也引申为“升迁、升官”之意,但此用法较为少见。
该词主要与古代祓禊习俗相关,是研究传统节俗及汉语言文化的重要词汇。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含义。
《上除》(shàng chú)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上”和“除”两个字组成。
“上”字的部首是“一”,共有3笔。
“除”字的部首是“阜”,共有10笔。
《上除》这个词的来源比较明确,它是从古代汉字演变而来的,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中。《说文解字》是一部汉字字义解释的典籍,其作者是东汉末年的许慎。
在繁体字中,“上”字的写法与简体字类似,而“除”字的繁体写法是“廚”。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代,一些汉字的构造和形状与现代汉字存在显著差异。关于《上除》这个词的古代汉字写法,需要更加详细的研究才能给出准确的回答。
1. 上除能为社会带来更加公正的分布。
2. 我们要上除不合理的规定和做法。
组词:“上升”、“去除”、“除夕”
近义词:“除外”、“减除”
反义词:“加除”、“加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