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鎻索”。用铁链系束;逮捕。《元典章·兵部三·络驿》:“蒙室慰司提调官见将本路 张经歷 鎻索问罪。”
“锁索”为汉语古语词汇,现多用于方言或特定语境中,其释义可参考权威辞书及文献资料如下:
一、名词义项
指由金属环串联而成的链条状器具,常用于固定或连接物体。
《汉语大词典》释为“连环成串的金属索具”,例如明代文献《天工开物·冶铸》载:“以锁索系之,悬于炉侧。”该用法在闽南语中仍有保留,如“门锁索”指门闩链条。
二、动词义项
表示用锁链束缚的动作,含强制性限制义。
《古代汉语词典》引《水浒传》第三十八回:“众牢子锁索了宋江,押送府衙”,此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仅见于戏曲台词或仿古文体。
注:本文释义来源为《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4年修订版)。因相关电子辞书无公开网页版,故不附链接。
“锁索”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拼音为suǒ suǒ,原指“用铁链系束”或“逮捕”。该词在元代文献中较为常见,例如《元典章》中提到的“鎻索问罪”,即通过铁链束缚进行审问或拘捕。
二、详细解释
字义拆分
文化背景
在传统习俗中,“锁”有祈福避灾的寓意(如儿童佩戴的“长命锁”),但“锁索”更偏向司法或刑罚场景,反映古代对罪犯的管控方式。
三、用法示例
元代文献《元典章·兵部三·络驿》记载:“蒙室慰司提调官见将本路张经历鎻索问罪”,此处“鎻索”即指用铁链拘捕审问。
四、相关辨析
需注意“锁索”与“锁链”的区别:前者侧重“束缚行为”,后者仅指实物链条。此外,“锁索”在部分方言中可能简化为“锁”,需结合语境判断。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元典章》等历史文书。
报时不相投阐教承明庐晨斋凑密大凤打渲点视泛潋沸反连天分寸风泵该验工作间菰粱孤零零绲殽汉关鹤乘车黑古溜秋厚实皇辜黄伞格还可以火石炮见拟交媟窭乏缧绁迷月莫春啮噬陪从配墬起覇清偃寝燕邛竹冗赋肉飞仙生死缘深闺声韵学实感首当其冲手巧水梭花厮缠死子燧皇途穷日暮危笃渥流乡信祥应现役小衍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