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鎻索”。用铁链系束;逮捕。《元典章·兵部三·络驿》:“蒙室慰司提调官见将本路 张经歷 鎻索问罪。”
“锁索”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拼音为suǒ suǒ,原指“用铁链系束”或“逮捕”。该词在元代文献中较为常见,例如《元典章》中提到的“鎻索问罪”,即通过铁链束缚进行审问或拘捕。
二、详细解释
字义拆分
文化背景
在传统习俗中,“锁”有祈福避灾的寓意(如儿童佩戴的“长命锁”),但“锁索”更偏向司法或刑罚场景,反映古代对罪犯的管控方式。
三、用法示例
元代文献《元典章·兵部三·络驿》记载:“蒙室慰司提调官见将本路张经历鎻索问罪”,此处“鎻索”即指用铁链拘捕审问。
四、相关辨析
需注意“锁索”与“锁链”的区别:前者侧重“束缚行为”,后者仅指实物链条。此外,“锁索”在部分方言中可能简化为“锁”,需结合语境判断。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元典章》等历史文书。
《锁索》是一个成语,意为用索绳捆绑、束缚住。比喻控制或限制某些事物,使其不得自由发展或活动。
《锁索》的部首为金,总共9个笔画。
《锁索》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明代高濂的《失踪图论》:“天地之间,各有势力,一锁而已,如束手就禁矣。”后来成为汉语中常用的成语之一。繁体字为「鎖索」。
在古代,写作《锁索》的方式有所不同。以金为部首,下面一个“呆”字,再加上两个“火”字旁。可以写作「鏶」、「鏼」等不同形式。
他用权利的锁索束缚住了这个项目,不让它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开锁、解锁、锁链、锁匙、锁骨
束缚、约束、限制、管束
释放、解放、放任、自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