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旌斿 ”。旌旗。 三国 魏 曹叡 《善哉行》:“綵旄蔽日,旌旒翳天。” 清 林则徐 《中秋沙角炮台眺月》诗:“炮声裂山杂鼓角,檣影蘸水扬旌斿。”
“旌旒”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1. 基本释义
“旌旒”指古代旗帜的总称,特指装饰华丽的旗子,常见于仪仗或军事场景。该词亦写作“旌斿”,两者互通。
2. 词源分解
3. 文献例证
4. 近义词与关联
与“旌旗”“斿旐”等词义相近,均属古代旗帜类词汇,多用于诗词或历史文献中,体现仪仗、军事或礼仪主题。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句背景或词义演变,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代文学解析资料。
旌旒是一个汉字,意思是旗帜、军旗。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旡」,右边是「⺾」,总共有11个笔画。
旌旒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写法是「⺻⺖」。在繁体字中,旌旒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旌旒的部首「⺻」是布旗的意思,右边的部首「⺖」是布告、通知的意思。合起来,旌旒就表示军旗、旗帜。
以下是旌旒的一些例句:
1. 众将举起旌旒,庄严宣誓。
2. 军队高举旌旒,英勇前进。
旌旒的一些组词有:
1. 旌旒雄风:形容旌旒的威风仪表。
2. 旌旒辉煌:形容旌旒的光辉灿烂。
与旌旒相关的近义词有:
1. 军旗:表示军队的标志性旗帜。
2. 旗帜:表示任何组织或国家的标志。
反义词可以是没有旌旒、军旗的概念,例如平凡、无旗、无纪律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