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质与文。犹言内容与形式。《荀子·礼论》:“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代胜。” 杨倞 注:“情,谓礼意,丧主哀,祭主敬之类;文,谓礼物、威仪也。”
(2).指精神和物质。 宋 岳飞 《辞例赐银绢札子》:“臣遭遇圣眷,至厚至深,既擢任於枢庭,又锡賚以多物,内外情文,靡所不尽。”
(3).谓情思与文采。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孙子荆 除妇服,作诗以示 王武子 。 王 曰:‘未知文生於情,情生於文,览之悽然,增伉儷之重。’” 清 赵翼 《瓯北诗话·吴梅村诗》:“有意处则情文兼至,姿态横生。”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十:“前年,蒙其在 西藏 军中通书问讯,见怀四诗,情文双美。”
(4).指倾注思想感情的诗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花月痕》第五回:“﹝ 韦痴珠 ﹞誊毕,想到这段情文,已极哀艳了!近来四六家,那有此副笔墨?”
情文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次:
指情感与文采的复合概念。
此义强调内在情感与外在表达的关联性,见于《汉语大词典》。
特指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与艺术形式。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提出:“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主张情志与文采的统一。
清代黄宗羲《论文管见》亦强调“情至而文生”,深化了情与文的辩证关系。
在《世说新语》中,“情文”指哀祭文中的情感与文辞: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吾辈。”(《伤逝篇》)
此语境下特指悼亡文体中真挚情感与哀婉文风的结合。
当代语境中,“情文”多用于文学批评或古典研究领域,需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其情感表达与艺术形式的协调性。日常语言中更常用“情感表达”“文情并茂”等替代表述。
参考资料:
“情文”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多层引申,主要可从以下四个角度解析: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源自《荀子·礼论》中的“情文俱尽”,指“情”为礼的核心思想(如哀、敬),而“文”是礼仪的外在表现(如器物、仪节)。这一释义强调内在情感与外在形式的统一。
精神与物质的范畴
如宋代岳飞在奏折中提到“内外情文”,将“情”喻为精神层面的君臣之义,“文”指物质赏赐,体现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
文学创作中的情思与文采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王武子评价孙楚悼亡诗时提出“文生于情,情生于文”,指情感与文采互为表里。清代赵翼、袁枚等文人也常用此词形容诗文情感真挚且辞藻优美。
特定诗文类型
特指倾注强烈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如悼亡诗、家书等,例如清代袁枚提到的“情文双美”之作。
补充说明:
“情”单独使用时,主要指心理状态(如喜怒哀惧)或男女爱情(如“情窦初开”),而“情文”更侧重情感与载体(形式、文字)的辩证关系。这一词汇常见于古典文论,现代多用于分析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融合性。
茶茶长駈串道楚痛綷疏的窍德重恩弘燔燃番宿家门飞煽封筒峯头改曲易调公才公望瓜绵过晌古诗熯薪箭括建寅月较瘦量肥教书匠截蒲静观竞竞径流九僧诗军乐团老人列士淩犯龙額侯镂榜鲁连蹈海沐澡南流景便旋翘首跂踵欺负清光寝停器师权焰茹斋如醉方醒三和三槐九棘讪语甚或至于伸手世口逝年贪谗叹扬外兵外婆家吴刚崤崡遐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