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棘木之听的意思、棘木之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棘木之听的解释

谓公卿听讼断狱。《汉书·王尊传》:“臣等窃痛伤 尊 修身絜己,砥节首公……今一旦无辜制於仇人之手,伤於詆欺之文,上不得以功除罪,下不得蒙棘木之听。”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周礼》三槐九棘,公卿於下听讼。”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棘木之听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典故性成语,其核心含义指君主或司法官员在特定场所(常指棘木之下)听取诉讼、审理案件,象征着公正严明的审判。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词义溯源与字面解释

  1. “棘木”

    指酸枣树或多刺的树木。在古代,“棘”特指朝廷官员位列的象征。《周礼·秋官·朝士》记载:“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郑玄注:“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 棘木在此象征法官的赤诚之心与执法刚正不阿。

    来源:《周礼注疏》郑玄注,《汉语大词典》“棘”字条。

  2. “听”

    意为审理、断案。《说文解字》:“听,聆也。”引申为处理诉讼。《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即通过察言观色判断案情真伪。

    来源:《说文解字》,《周礼·秋官》。

  3. “棘木之听”整体

    字面指在棘木象征的司法场所审理案件,后固定为成语,强调审判的庄严性与司法公正。


二、文化内涵与司法象征

  1. 公正审判的仪式化场景

    西周时期,天子于外朝(种植棘树、槐树的庭院)听讼,棘木成为司法权威的符号。《礼记·王制》:“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正听之;正以狱成告于大司寇,大司寇听之棘木之下。” 体现审判层级的严谨性。

    来源:《礼记·王制》,《十三经注疏》。

  2. “三刺”制度与神判遗风

    《周礼》载“三刺”之法:重大案件需询“群臣、群吏、万民”,最终由司寇在棘木下裁决。棘木场所暗含神明见证的古老观念,如獬豸(神兽)辨曲直的传说与之呼应。

    来源:《周礼·秋官司寇》,《中国法制史》(张晋藩著)。

  3. 獬豸与棘木的关联

    汉代以后,獬豸冠成为法官象征,而棘木之庭则是审判空间。二者共同构建“神判—人判”结合的司法文化符号,强化“法天则地”的公正理念。

    来源:《后汉书·舆服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著)。


三、后世引用与成语化

  1. 文学与史籍中的用例

    • 班固《汉书·王尊传》:“臣等窃痛伤尊修身洁己……数争于槐棘之下。”以“槐棘”代指司法机构。
    • 《隋书·刑法志》:“皋陶造狱,画象为治;周立三典,棘木垂教。”将棘木视为法制源头。

      来源:《汉书》《隋书》。

  2. 成语定型与引申义

    唐宋后,“棘木之听”固定为四字格,喻指公正严明的司法程序。如明代丘濬《大学衍义补》:“人君之听讼,当如棘木之听。”强调君主应亲掌司法以示公允。

    来源:《大学衍义补》,《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


“棘木之听”从西周司法场所的具象描述,演变为象征司法公正、审判权威的文化符号。其核心价值在于:

  1. 空间仪式性:棘木之庭作为神圣审判场域;
  2. 程序正义性:通过“三刺”等制度保障裁决公允;
  3. 精神象征性:以赤心外刺的棘木,隐喻司法者刚正不阿的品格。

    这一成语浓缩了中国古代“明刑弼教”的治理智慧,至今仍为法制史研究的重要文化意象。

网络扩展解释

“棘木之听”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存在两种不同解释,分别源于现代比喻和古代司法背景:

一、现代比喻含义(高权威来源)

二、古代司法含义(古籍引证)

三、综合辨析

两种解释的差异可能源于语义演变:

  1. 现代用法侧重以“棘木刺耳”比喻心理敏感;
  2. 古代用法则与司法制度直接相关。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日常交流中更常见比喻义,而古籍研究中需注意司法背景。

别人正在浏览...

悲情编列辨色表疏材誉察核诚壹吃跌春秋笔法葱蒨德政碑揲蓍短幸材督署二次能源发洋财焚掠扶夹含章天挺黄蜡蜡活像谫劣骄懦鞿靮节育积理警勉鯨珠静专祭七积玩决放两者淩飞临机设变鸾漂凤泊凕冷凭依破罢三春晖三恶道圣铁沈厚沈灶产鼃石霤士议水步送迎随行就市索句抬盘童恋通文土老儿婉谐舞爪张牙娴靜闲安仙风相敬如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