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拜帛的意思、拜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拜帛的解释

(1).新媳妇请见公婆时所献的素绢。 前蜀 冯鉴 《续事始·拜帛》:“妇见后故要参舅姑,即令人持香缨諮白,许见则出,不许即收之…… 隋 大业 五年,宰相 牛弘 建议,古礼妇执香缨以为请讯,未为允当,自今后请以素绢八尺中擗,名曰‘拜帛’,以代香缨。詔从之。”

(2).跪拜接受赐与之帛。 唐 李庾 《西都赋》:“御阶昼阴,帝座春深。繽纷宦闥,窈窕嬪林。既受赐於逮昏,尽拜帛而怀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拜帛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与历史用法两个维度解析:

一、字义溯源 "拜"字本义为双手捧物行礼的动作,《说文解字》释为"首至地也",后延伸出敬献、朝拜之意。"帛"指未染色的素色丝织品,《礼记·玉藻》记载"帛必谏纹",在先秦时期是重要的礼仪用品,常用于祭祀、封赏等重要场合。二字组合后,"拜帛"特指在特定仪式中敬献丝帛的行为。

二、历史语境中的使用 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大祝掌六祈以同鬼神示",其中"帛"作为祭品有"奠帛"的仪式流程。汉代郑玄注疏指出,拜帛时需"执帛而拜,以表至诚",成为祭祀礼仪的重要环节。在唐代《通典·礼典》中,拜帛被规范为"三献礼"中的初献步骤,强调其象征天人沟通的媒介功能。

三、文化内涵延伸 宋代《朱子家礼》记载,民间冠婚丧祭逐渐吸收拜帛习俗,使该词衍生出敬奉祖先、缔结盟约等社会功能。明代《字汇·示部》特别注明:"帛者,信物也;拜者,诚敬也",赋予其诚信守约的道德象征意义。这种文化内涵在《清史稿·礼志》记载的藩属朝贡仪式中仍可见遗存。

四、现代语义演变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收录该词时,除保留"祭祀时跪拜献帛"的古义外,补充说明在方言中可指代"郑重送礼"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拜帛常作为传统丝织技艺与礼仪文化的复合载体被重新诠释。

网络扩展解释

“拜帛”是一个古代礼仪相关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注音:bài bó
结构:

二、具体含义

  1. 新媳妇见公婆之礼
    指古代女子出嫁后初次拜见公婆时,需献上素绢(通常为八尺长的白色丝织品)作为见面礼。这一习俗起源于隋朝,由宰相牛弘提议改革古礼,以“拜帛”替代旧制中的香缨(香囊类饰物),象征洁净与尊重。

  2. 接受赏赐的礼仪
    指臣民跪拜接受君主或尊长赐予的帛匹。例如唐代文献记载,官员在特定仪式中“拜帛而怀金”,体现对赏赐的恭敬态度。

三、历史背景

据《续事始·拜帛》记载,隋大业五年(609年)正式确立“拜帛”为婚礼仪轨,后逐渐融入其他礼仪场景。其材质“素绢”象征纯洁,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伦理关系和等级制度的重视。

四、现代应用

该词现已罕用,主要用于研究古代礼俗或文学作品中还原历史语境。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捱延背德裱背必彻彻卜儿不早当晩缠夹不清超度众生赤虎唇敝舌腐打么诃德佑东家处子东净抖漏法刀宓子故臣孤岚红头阿三怀刑虎喙豗溃回佣教会学校狡童稽山箕坐郡邑赉功疗愁廪俸临国流涧流驶流苏金镂鞍龙雕凤咀没什么昧心瞑子里末供气咍咍起火亲夫裘絺曲録仁人义士入幕宾煞不如沙日沙噀剩馥霜芜水墉四马松滑随阳雁素沫问语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