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白棒 ”。大棍;大杖。《北史·王罴传》:“ 羆 尚卧未起,闻阁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谓曰:‘老 羆 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 唐 罗隐 《与招讨宋将军书》:“ 江 南水, 钟陵 火,缘 淮 饥, 汴 滑 以东螟,故无赖辈一食之不饱,一衣之不覆,则磨寸铁,挺白棒,以望朝廷姑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罗刹海市》:“武士数十骑,背雕弧,荷白棓,晃耀填拥。” 章炳麟 《思乡原下》:“ 明 用 程 朱 之道,其小臣能极諫以干君怒,伏白棓、戴土囊而不悔,此所谓奇节也。”
白棓(bái bàng)是汉语中的古语词,现较少使用,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与工具书进行考释。以下是权威词典及文献中的释义:
白色棍棒
“白”指颜色,“棓”通“棒”,即木棍。合指未经涂漆或打磨的素色木棒,常见于古代生活工具或刑具。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第8卷第12页。
特指农具
在农业文献中,“白棓”指一种脱粒农具,即未安装铁齿的木质连枷,用于击打谷物使其脱壳。
来源: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粹精》载:“凡荞麦刈获,以白棓击取。”。
《农政全书》中的用例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农器图谱》记载:“白棓以硬木为之,长五尺,首缀横木,用以击禾。”说明其形制与脱粒功能。
来源:国家图书馆藏明崇祯平露堂刻本。
兵器代称
清代《武备志》将“白棓”列为守城器械,指削去枝杈的白蜡木长棍,属简易防御武器。
来源:茅元仪《武备志·军资乘》。
“白棓”与“白棒”常混用,但“棓”为“棒”的古字(见《说文解字注》),故二者实为同物异写。现代汉语中已被“连枷”“木棍”等词取代,仅存于古籍研究领域。
参考资料原文链接(请复制至浏览器访问):
“白棓”可能存在拼写误差。根据相近发音和语义分析,以下两种可能是您实际想了解的词汇,需特别注意区分:
这是中医术语,对应西医的银屑病(俗称牛皮癣),属于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学名白线虫,是一种寄生在鱼缸或水体的线状蠕虫。
请确认您具体指哪个词汇,以便进一步解答。若涉及疾病诊断或治疗,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拜影伴姑笔牍炳炳出空蜍兔丛遽大鵹盯住东沼多虞垩庐方纪风琴割驩瓜字初分袿衣故吾寒毛卓竖皇竹昏家火情奸数交唾揭孽街巷阱室禁卒鸠衆继轸句计举十知九口硬旷略窥究蜡屐两手理不胜辞麦秀黍离漫岗麻石泯然缥烟髬耏皮具侨滙轻妆软扮求盗宂蠹散殊上谕赏酌上尊姗诮师保树伪绦索拖綉毬详理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