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割驩的意思、割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割驩的解释

谓割舍所爱的女人。《文选·张华<女史箴>》:“ 班 妾有辞,割驩同輦。夫岂不怀,防微虑远。” 李善 注引《汉书》:“ 成帝 游於后庭,欲与 班婕妤 同輦载。 婕妤 辞曰:‘妾观古图画,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 三代 末主方有嬖女,今欲同輦,得无近似乎?’”按,五臣本作“割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割驩”是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的古语词,其核心含义为“断绝交情、终止友好关系”。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割”指切断、分离,“驩”通“欢”,代指情谊或友好状态,组合后引申为主动切断情感联结的行为。该词多用于描述古代君臣、盟友因立场冲突而决裂的场景,例如《后汉书》中“割驩断义”的表述即体现其决绝性。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割驩”属于联合式复合词,两个语素通过意义叠加强化了断绝关系的意象。其用法常见于史书及政论类文言文本,现代汉语中已被“绝交”“断交”等通俗词汇取代。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指出该词承载着古代政治伦理中“忠义不可两全”的价值判断。

网络扩展解释

“割驩”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一、基本定义


二、典故背景

该词源自西汉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的故事():

成帝游后庭时,欲与班婕妤同辇,班婕妤以“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方有嬖女”为由婉拒,体现她以礼法自持的态度。此处的“割驩”即指班婕妤主动割舍与皇帝的亲密关系。


三、词语结构


四、使用场景与延伸

  1. 文学语境:多用于形容为礼法、道义而放弃个人情感,如《女史箴》借班婕妤劝诫后妃守德。
  2. 现代意义:具有较强历史色彩,常见于古籍研究或文学赏析,日常使用较少。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典故,可参考《汉书·外戚传》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别苑闭结笔老墨秀逼壤卜室才貌两全惭负沧海常量辰晷出一头地担待盗钞點石爲金低地蠹政耳房梗棘攻禜宫宅攻治候物浣花翁静态近要击石弹丝据悉抗迈垒球缧囚另眼鹿埵民贼女娇乾陀啰日章肉人韶羞神草舜日尧天碎糜滩声檀晕天变蹄膀桶盘通平驼钩袜口望士王余问官雾暗云深下礼乡郡相女配夫闲谷闲暮小雏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