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巴而思的意思、巴而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巴而思的解释

亦作“ 巴儿思 ”。蒙语,虎。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巴而思》:“﹝ 姚天福 ﹞弹击权臣,无所顾畏, 世祖 赐名‘巴而思’,国言‘虎’也。”《元史·姚天福传》:“每廷折权臣,帝嘉其直,锡名‘巴儿思’,谓其不畏强悍,犹虎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巴而思”在汉语词汇体系中属于较为罕见的表达形式。根据《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的记载,该词在北方部分地区曾作为拟声词使用,特指物体快速移动时与空气摩擦发出的声响,例如“箭矢巴而思地飞过树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补充指出,该词亦可引申形容动作迅捷的状态,常见于19世纪民间文学作品中。

需要注意的是,该词汇在现代汉语规范使用中已逐渐被“嗖嗖”“呼呼”等通用拟声词取代。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4版)明确将其标注为“历史用法”,建议在正式书面表达中优先使用标准拟声词。对于该词的历时演变研究,可参考《近代汉语虚词词典》(语文出版社,2015年)中关于拟声词发展演变的章节。

网络扩展解释

“巴而思”是蒙语音译词,意为“虎”,常见于元代历史文献中,具有以下特点:

  1. 基本含义
    该词源自蒙语,直接对应汉语中的“虎”。在不同文献中也被写作“巴儿思”(如《辍耕录》记载),属于同词异写形式。

  2. 历史典故
    元代官员姚天福因刚正不阿、敢于弹劾权臣,被元世祖忽必烈赐名“巴而思”,寓意其勇猛如虎。这一记载在《元史·姚天福传》和陶宗仪《辍耕录》中均有体现。

  3. 语言演变
    部分现代词典(如)提到该词引申为“谨慎”之意,但此用法缺乏权威历史文献支撑,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误读或衍生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4. 文学引用
    元代诗人杨维桢在《射罴行》中写道:“将军名号巴而思,白羽惯数黄狼肋”,以虎喻武将威猛。

建议:若需研究该词的历史用法,可优先参考《元史》《辍耕录》等古籍;若涉及现代语义,需注意不同词典的释义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

阿侬苞木兵曹秉铎补代捕风弄月曹禺昌歜唱理成狱辰居侈靡创造性思维鼎成丰祚俘聝工功官绿海暴豪人虎殿忽而洁流津涉攫掇两脚规辽海历朝灵阿鸬鷀船忙活美室美祥睦邻政策臲靰譨譨孥累披毛戴角迫亟扑鼕鼕歉俭谦屈清都情景曲袷三藏擅兴发奢淫时风使风失收宋襄之仁泰极而否天主国停腾头巾屠破乌衣国小徭役谐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