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对仗的意思、对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对仗的解释

(1) [antithesis;match both sound and sense in two poetic lines]∶[律诗、骈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2) [wage war] 〈方〉∶交战

详细解释

(1).谓当廷奏事。古时皇帝坐朝听政,必设仪仗,百官当廷言事,无所隐秘,故称。《旧唐书·萧至忠传》:“旧制,大臣有被御史对仗劾弹者,即俯僂趋出,立於朝堂待罪。” 宋 王溥 《唐会要·百官奏事》:“百官及奏事,皆合对仗公言,比日以来,多仗下独奏。宜申明旧制,告语令知,如缘曹司细务及有秘密不可对仗奏者,听仗下奏。”

(2).左右分设、相对而立的仗卫。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引 万柘坡 《金鳌玉蝀桥》诗:“晓来浓翠东西映,也算蛾眉对仗班。”

(3).指旧体诗文的词句相对偶。 清 沉德潜 《说诗晬语》卷下:“对仗固须工整,而亦有一联中本句自为对偶者。” 蔡元培 《国文之将来》:“旧式的五七言律诗与骈文,音调铿锵,合乎调适的原则;对仗工整,合乎均齐的原则,在美术上不能说毫无价值。” 王力 《龙虫并雕斋文集·语言与文字》:“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

(4).交战。《太平天囯资料·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朱锡琨北伐回禀》:“有妖数千在 归德 城边东门,分作三路,忽然而来对仗。” 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第四二回:“巧值 王囊仙 韦七綹鬚 ,至 南笼 与 清 军对仗,两路夹攻,把 勒保 围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对仗是汉语修辞学中的重要概念,指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上下两句(或相邻两句)在字数、结构、词性、平仄及意义上相互呼应、对称匹配的表达方式。其核心在于通过严谨的形式对应,实现语言的形式美与韵律美。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形式特征

  1. 字数相等

    对仗句的上下句字数必须严格相同,如五言诗上下句各五字,七言诗各七字。这是对仗的基础形式要求。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321页。

  2. 结构对称

    上下句的句法结构需一致,例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如杜甫《绝句》中:

    两个(定语)黄鹂(主语)鸣(谓语)翠柳(宾语),

    一行(定语)白鹭(主语)上(谓语)青天(宾语)。

    来源: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第45页。

  3. 词性对应

    上下句相同位置的词语需词性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例如:

    窗含(名词+动词)西岭千秋雪,

    门泊(名词+动词)东吴万里船。

    来源:《汉语修辞学》,王希杰著,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78页。

  4. 平仄相对

    平声字与仄声字需交错对应,形成声调抑扬。以七言律诗为例,上句平仄格式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则需“仄仄平平仄仄平”。

    来源:《诗词格律》,王力著,中华书局,2009年,第62页。


二、修辞功能

  1. 强化节奏韵律

    通过对称结构增强语言的音乐性,如李商隐《无题》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工整的对仗使诗句朗朗上口,情感表达更为凝练。

    来源:《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17页。

  2. 深化意境表达

    对仗通过意象的并置或对比,拓展诗意空间。如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与“长河”、“孤烟直”与“落日圆”形成空间与视觉的对称,构建苍茫意境。

    来源:《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245页。


三、词源与演变

“对仗”一词源于古代仪仗队“两两相对”的陈列形式,后借指诗文中的对称修辞。唐代律诗将其规范化,成为近体诗的核心规则,并延伸至对联创作。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4卷第102页。

网络扩展解释

对仗是中国传统诗文创作中重要的修辞手法,指通过字音、字义、词性、结构的对称排列,形成具有美感的对偶语句。以下从定义、特点及分类等方面综合解析:

一、定义与基本概念

对仗源于古代仪仗队两两相对的排列形式,核心在于“对称”。它要求上下句(或词组)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基础上,实现字音平仄相对、词性虚实对应。例如杜甫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名词、动词、颜色词均严格对应。

二、核心特点

  1. 形式对称

    • 字数相等,结构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 词性匹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细分如天文类名词对天文类
      例:“风”对“月”(同属天文类)
  2. 声韵协调
    平仄交替,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如“平平仄仄平平仄”对“仄仄平平仄仄平”。

  3. 意义关联
    上下句内容可形成互补(如“青山”对“绿水”)或对比(如“朱门酒肉臭”对“路有冻死骨”)。

三、分类与应用

类型 要求 常见文体
工对 严格按词类小目对应(如器物对器物) 律诗、骈文
宽对 大类词性对应即可(如名词对形容词) 词、散文
流水对 上下句意义连贯,如一句话分两句说 律诗颈联、对联

四、经典示例

五、延伸说明

对仗与普通对偶的区别在于格律要求更严,尤其在平仄和词类细分上。现代创作中可适当放宽,但仍需保持基本对称美。

(注:更多例证可参考《唐诗三百首》及《笠翁对韵》等经典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剥取编集闭门自守並用菜蔬之色操觚缠捉斥免出赁倒履大语调法东差西误墩子二祖废坏丰肥赴汤投火畊夫估舶古妆解船脊柱聚结均势款型琅疏廊屋恋酒贪杯潦鬼离不开灵猫鳞蛇笼絃谩不经意密科名刺内涵意义奴兵辟寒金毗佐戕祸清轻秦圣蛩蹷仁誉入不敷出散华释甲失律实女俗好棠棠险纵小蓟邪政玺封息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