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果名。即菴摩勒。
2.佛教语。梵语amala的音译。意译为清净识、无垢识。谓经修行,阿赖耶识脱离迷妄,达到清净无漏时,则称此名。《金刚三昧经·本觉利品》:“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菴摩罗。”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菴摩罗者,译言无垢,即此阿赖耶识永离垢染而得此名。”
菴摩罗(亦写作“庵摩罗”或“菴摩勒”),是一个源自梵语的佛教术语,在汉语中具有多层含义,主要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梵语来源
该词对应梵语“Āmra”,本义指芒果或芒果树的果实(如庵摩罗果)。在佛经汉译过程中,常采用音译“菴摩罗”或意译“无垢果”。
佛教术语引申
在唯识学中,“菴摩罗识”(Āmala-vijñāna)指第九识,又称“无垢识”或“清净识”。区别于第八识“阿赖耶识”(含藏染净种子),菴摩罗识代表修行圆满后脱离烦恼污染的纯粹觉性。
象征意义
佛典常以“庵摩罗果”比喻清净无染的本心。如《维摩诘经》云:“如菴摩罗果,其味清净,种性亦然”,强调佛性本具纯净。
文学化用
在古典文学中,“菴摩罗”亦代指寺院或精舍(如“菴园”),因其梵语词根“Ārāma”有园林之意,后引申为修行场所。
例:《西游记》中“菴罗树园”即取此意。
权威参考资料:
“菴摩罗”(或写作“庵摩罗”)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指庵摩勒(梵语:Āmalaka),是印度传统药用植物余甘子的果实。其果实呈球形,味酸涩回甘,在佛教经典中常被用作比喻,象征修行过程中先苦后悟的体验。
源自梵语amala(音译),意为清净识或无垢识。在唯识学中,它代表第八识“阿赖耶识”经过修行净化后的状态:
“菴”与“庵”为异体字,古籍中常混用,现代多写作“庵”。该词多出现于佛教典籍及哲学讨论中,需结合语境理解具体指向。
爱宝案秤巴豆稗子萹豆避第部娄裁云仓龙车击舟连晨省慈育簇簇大耳儿斗鹌鹑督察二嫡繁扰飞流短长否屈怪民光觌骨睹犀贵府黑古隆冬衡库呵遣黄鲿鱼胡氛婟泽尖嘴缩腮交刀节用裕民精窍疾养刻薄寡思可乘之隙老方子两阵莲沼离沮陆田蒙松雨梦乡鸣唤明净明眼汉内想浅衷峭法奇纪倾销穷亨七事八事三小子山狙山缫逝殂四大皆空蒐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