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衷心纯洁。《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诚洁必有难污之色。”
(2).真诚明洁。 唐 韩愈 《明水赋》:“于以表诚洁,于以戒荒怠。”
"诚洁"是汉语中的复合词,具有双重文化内涵。《汉语大词典》指出该词最早见于《礼记·郊特牲》中"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于郊,故谓之郊。牲用骍,尚赤也;用犊,贵诚也"的记载,其中"贵诚"即强调祭祀时内心的纯粹。其核心含义包含三个维度:
一、真诚无伪的本性特质 "诚"字本义为"信也"(《说文解字》),指言行一致的真实状态。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强调"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这种特质延伸至道德领域,构成儒家"诚者,天之道也"的哲学基础。
二、洁净纯粹的行为准则 "洁"字取义于"瀞(净)也"(《说文解字》),《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即用此义。在实践层面既指外在仪容的整洁,更强调内在操守的清廉,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评价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三、礼仪实践的具体要求 《礼记·祭统》明确提出"齐(斋)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这种祭祀前的沐浴斋戒制度,正是"诚洁"在礼仪程序中的具象化表现。明代丘濬《大学衍义补》更将"致诚洁"列为国家祭祀的重要准则。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仍保留着道德评价功能,《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其释为"真诚而廉洁",常用于评价人物的品德修为。在语言应用中常见于"诚洁之士""诚洁可风"等褒义表达,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德性修养的持续关注。
“诚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多个角度进行解析:
道德品质
结合“诚”(真实、守信)与“洁”(清白、无瑕),表示言行正直、真诚守信的品质,常用于形容人的品格修养。如《大戴礼记》提到“诚洁必有难污之色”,指内心纯洁者不易受外界污染。
警示与教化作用
唐代韩愈在《明水赋》中以“于以表诚洁,于以戒荒怠”表达通过真诚明洁的行为警示怠惰之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使用案例,可参考《大戴礼记》、韩愈文集等文献来源。
百恶磅磄编磬蚩然崇事楚服寸步不让存纳挫缩代语地鑪遁溃法脉准绳酆宫港警告便公民基本义务果将孤豚腐鼠诂训孤注鸿胪寺后半生蕙肴僭用交界焦嶢家僮劫数决判据慢沮泽六结戾于隆贷孟青末略评工记分迁跸千人一面器数去水煞风景纱帽圆领上腔胜日是荷肆器损省傥傥腾跃天与人归铜坑推列图堡外套洿泞诬染献书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