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编磬的意思、编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编磬的解释

[an ancient musical instrument] 一种古代打击乐器,由悬挂在木架上的一组磬组成

详细解释

古代打击乐器。石制或玉制。一般为十六枚,应十二正律加四半律,按不同的大小、厚薄,从低音到高音,顺序排列,分两排悬于木架上,用小木槌击奏。《儒林外史》第三七回:“两人领着一班司球的、司琴的……司编磬的,和六六三十六个佾舞的孩子,都立在堂上堂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编磬是中国古代打击乐器的一种重要形制,由多枚磬片按音阶顺序编组悬挂于木架之上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的释义,其核心特征为“以石或玉制成,大小厚薄不同,悬挂成组,击之成声”。该乐器的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在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编磬实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6年报告)证实了其早期形制已具备五声音阶体系。

从结构特征分析,每枚磬片的倨句角度与磬底弧度均经过精密计算,以实现准确音高。《周礼·考工记》记载的“磬氏为磬,倨句一矩有半”工艺标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战国曾侯乙编磬(馆藏编号G64.1.1)中得到实物印证。演奏时以槌叩击磬片凸起部位,通过调整击打力度可获得丰富的音色变化。

作为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编磬在《礼记·乐记》中被列为“八音”之石属,其使用规格与数量严格对应使用者身份等级。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金编磬(乾隆五十五年制)仍完整保存十六枚一套的宫廷雅乐配置,磬体阴刻律吕名称与制造年款,印证了《清会典》中“亲祀圜丘,中和韶乐设编磬一簴”的仪轨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编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其含义和特点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一、基本定义

编磬是由多个磬片悬挂于木架上组成的乐器,通过敲击不同音调的磬片演奏音乐。其材质多为玉石或铜制,磬身常雕刻虎、鱼、凤鸟等纹饰。

二、结构与材质

  1. 组成形式:通常由16枚磬片构成,按音调高低排列,分两排悬挂于木架。
  2. 材质:早期以石、玉为主,后期出现铜制磬片。
  3. 演奏方式:用小木槌敲击发声。

三、历史发展

四、使用场合

主要用于宫廷雅乐、祭祀典礼等庄重场合,是古代礼乐文化的重要象征。

补充说明

编磬与编钟常组合使用,形成“金石之声”,代表中国古代礼乐制度的典型配置。现存实物多见于考古发现,如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编磬。

别人正在浏览...

百炼成刚保证金扒沙毕鉢罗逼取不静卜肆长行承办臣民床笫穿穴逾墙出身加民从颂卒中当空殿堂楼阁断航飞灰封牛斧依干草膏粥狗眼看人低骨肉团圆孤往河北梆子黄灵鱼黄米鹄发交讬截割竭泽焚薮戢伏井堙酒后失言军卫看穿亮富螺钿盲求莽原没化暮夜金怕莫品竹弹丝乾象历倾斜度麴饼确切闪诳石留黄土崩鱼烂顽陋桅灯微员遐厉湘簟憸言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