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的意思、巴豆的详细解释
巴豆的解释
植物名。产于 巴 蜀 ,其形如豆,故名。中医药上以果实入药,性热,味辛,功能破积、逐水、涌吐痰涎,主治寒结便秘、腹水肿胀等。有大毒,须慎用。 汉 桓谭 《新论·祛蔽》:“巴豆毒鱼,礜石贼鼠。”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二折:“那里有凤凰杯满捧琼花酿,他安排着巴豆、砒6*霜!” 清 李渔 《巧团圆·防辱》:“我常见爹爹製药,到了巴豆一味,就不敢亲自动手。”
词语分解
- 巴的解释 巴 ā 粘结着的东西:泥巴。锅巴。 粘贴,依附在别的东西上:饭巴锅了。巴结别人。 贴近:前不巴村,后不巴店。 盼,期望:巴望。 张开:巴着眼睛。 古国名,在今中国四川省东部。 中国四川省东部,泛指四川:巴蜀。巴山蜀水。 词尾,读轻声:尾巴。嘴巴。 大蛇:巴蛇(传说中能吞大象的蛇)。 气压的压强单位。 压强单位。 姓。 笔画数:; 部首:巳; 笔顺编号:
- 豆的解释 豆 ò 双子叶植物的一科,木本、草本植物都有,如“紫檀”、“槐树”、“黄豆”、“绿豆”、“红豆”、“豌豆”、“落花生”等,日常统称豆类植物,亦指这些植物的种子:豆科。豆子。豆荚(豆角儿)。豆浆。豆绿。煮豆燃萁。目光如豆。 形状像豆粒的东西:土豆儿。 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俎豆。 姓。 笔画数:; 部首:豆;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巴豆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巴豆是一种具有多重含义的植物和中药材,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巴豆是大戟科常绿小乔木,原产于巴蜀地区(今重庆东部、湖北西部),因“形如菽豆”得名。其种子呈椭圆形,白色,可榨油,但全株有毒,尤以种子毒性最强。
二、药用价值
- 功效
性辛、热,归胃、大肠经,含巴豆油、毒素等成分,具有峻下冷积、逐水消肿、祛痰利咽等作用,主治寒结便秘、腹水胀满、喉痹(咽喉肿痛)等症。
- 应用
传统中医将其用于顽固性便秘、风湿性关节炎、蛇虫咬伤外敷,甚至痈疽恶疮的治疗。需炮制减毒后入药,且用量极微(通常以毫克计)。
三、毒性及注意事项
巴豆含剧毒成分(如巴豆毒素),误服或过量会导致剧烈腹泻、黏膜损伤,严重可危及生命。使用须严格遵医嘱,孕妇、体弱者禁用。
四、文化意义
- 成语象征
因毒性强烈,“巴豆”在汉语中衍生为成语,比喻极其糟糕的人或事物。
- 文学记载
元代关汉卿《单刀会》等作品曾以巴豆喻指阴谋毒计,反映其“危险”的文化意象。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药方或毒理机制,建议查阅《本草纲目》或专业医学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巴豆》这个词的意思是指一种植物,也叫作巴豆树或者巴豆果。它属于毒豆科,是一种有毒的植物。现在来讲一下《巴豆》这个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它的构成部分有两个部首,左边是“巳”部,右边是“豆”部。根据这两个部首的笔画数,可以拆分成三个笔画。接下来我们来谈一下《巴豆》这个词的来源。巴豆原产于亚洲热带地区,据说起源于印度。它的外形像是一颗半球形的果实,尺寸大约是2-3厘米。《巴豆》这个词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是「巴豆」。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我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举一个例句来说明《巴豆》这个词的用法:他误食了巴豆,导致中毒。关于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我目前没有相关信息。希望这些回答对你有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蓓蕾标押禀度抄略彻底撑肠拄腹承天命齿齿传警点次彫几东食西宿敦促番异风光好愤愦抚膺杲杲蛤解攻击宫园关情厚地幻化歡举狟猪嚼吃交坠尽规积殃恪慎酷狠拉场炉火纯青没对猛武面折廷诤牧宫母笋怒叱瓯骆滂润片酬潜濡默被权准戎钺三拳敌不得四手上中农石璧石髓寿诗属丝私倡土制往素五笔型无可置喙嫌肥挑瘦消倒校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