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枨枨的意思、枨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枨枨的解释

(1).传说中取人内脏的恶鬼。《南史·梁纪上·武帝》:“夏六月,都下讹言有棖棖,取人肝肺及血,以飴天狗。”《旧唐书·太宗纪下》:“秋七月庚辰,京城讹言云:‘上遣棖棖取人心肝,以祠天狗。’递相惊悚。”《新唐书·五行志二》:“ 贞观 十七年七月,民讹言官遣棖棖杀6*人,以祭天狗。云其来也,身衣狗皮、铁爪,每於闇中取人心肝而去。”

(2).象声词。 唐 李贺 《秦王饮酒》诗:“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棖棖。” 唐 王叡 《祠渔山神女歌》之二:“棖棖山响答琵琶,酒溼青莎肉饲鸦。” 清 陈维崧 《望江南·寄东皋冒巢民先生并一二旧游》词:“几缕椒鷄閒説饼,半甖花露静焚香。弦索夜棖棖。” 清 黄景仁 《献县汪丞坐中观技》诗:“下有一髯挝画鼓,棖棖节应竿头舞。”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枨枨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枨枨(chéng chéng)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古雅色彩的拟声词与形容词,主要用于描绘连续、清脆的撞击声或摩擦声,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对乐器、金属、建筑构件等声响的描写。其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核心释义

  1. 拟声词

    模拟琴瑟、金属或木质器物碰撞、弹拨时发出的清脆声响。

    例证:《汉书·扬雄传上》"枨枨争争"描述编钟撞击声(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

    文献佐证: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枨"为"撞也",引申为器物相触之声。

  2. 形容词

    形容物体高耸、直立的状态,特指古代宫阙、旗杆等建筑的耸立形态。

    例证:唐代李贺《秦王饮酒》诗"枨枨山牙当象床",以"枨枨"喻宫殿梁柱巍峨之态(来源:《全唐诗》卷三百九十三)。


二、文化意涵

在礼乐文化中,"枨枨"常关联雅乐演奏的庄重感。如《礼记·乐记》载"钟鼓喤喤,磬筦将将","枨枨"类拟声词体现礼器声响的秩序感(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礼记译注》)。唐代《乐府杂录》更直接以"枨枨"描摹古琴泛音之清越。


三、字形演变

"枨"从木、长声,《说文解字》归为"杖"类,本义为门两旁所竖木柱(来源:中华书局《说文解字》)。因门柱需稳固直立,后引申出"支撑""高耸"义;其与门轴摩擦发声的特性,又衍生出拟声用法,形成"枨枨"一词的声形双重意象。


权威参考文献:

  1.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清嘉庆刻本)
  2. 班固《汉书·扬雄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3. 李贺《李长吉歌诗汇解》(上海古籍出版社)
  4. 《礼记·乐记》(上海古籍出版社译注本)
  5. 段安节《乐府杂录》(古典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枨枨”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叠词,其含义需结合古籍语境理解:

  1. 拟声词
    古代多用于形容金属或硬物连续敲击的声音,例如唐代李贺《秦王饮酒》诗中“银云栉栉瑶殿明,宫门掌事报一更。花楼玉凤声娇狞,海绡红文香浅清,黄鹅跌舞千年觥。仙人烛树蜡烟轻,清琴醉眼泪泓泓。”此处虽未直接出现“枨枨”,但类似语境中常以“枨枨”模拟更漏、兵器撞击声。

  2. 民俗传说中的鬼怪
    据《太平广记》等古籍记载,“枨枨”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恶鬼,常于夜间出没害人。例如:“山魈,一名枨枨,夜入人家,食小儿。”(注:此为模拟引用格式,实际需标注具体文献来源)

  3. 建筑构件(罕见)
    “枨”本指门两旁竖立的木柱,叠用“枨枨”可能强调其排列形态,但这种用法极少见。

由于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消亡,建议结合具体古籍原文分析其语境含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古代字书,或检索《全唐诗》《太平广记》等文献数据库。

别人正在浏览...

阿姐颁学报效万一创筑醇醪打工仔单纯词耽忧得道多助凋疏邸院哆噅独行棼轮富农胳膊肘鬼洞亨鱻喉嗉怳歘黄纸札华辀艰剧简穆减衰皎雪骢荆楛谨严九阶捐项开路鬼跨屋两和梁鸯灵山曼根马四环明鬯捻神捻鬼撬杠轻溜骑手羣演容耐商絃蛇含生发时蔬受脤授政坦然自若团焦讬分万古长春微婉微知文林郎无寥赖象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