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枨枨的意思、枨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枨枨的解釋

(1).傳說中取人内髒的惡鬼。《南史·梁紀上·武帝》:“夏六月,都下訛言有棖棖,取人肝肺及血,以飴天狗。”《舊唐書·太宗紀下》:“秋七月庚辰,京城訛言雲:‘上遣棖棖取人心肝,以祠天狗。’遞相驚悚。”《新唐書·五行志二》:“ 貞觀 十七年七月,民訛言官遣棖棖殺6*人,以祭天狗。雲其來也,身衣狗皮、鐵爪,每於闇中取人心肝而去。”

(2).象聲詞。 唐 李賀 《秦王飲酒》詩:“龍頭瀉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棖棖。” 唐 王叡 《祠漁山神女歌》之二:“棖棖山響答琵琶,酒溼青莎肉飼鴉。” 清 陳維崧 《望江南·寄東臯冒巢民先生并一二舊遊》詞:“幾縷椒鷄閒説餅,半甖花露靜焚香。弦索夜棖棖。” 清 黃景仁 《獻縣汪丞坐中觀技》詩:“下有一髯撾畫鼓,棖棖節應竿頭舞。”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枨枨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枨枨(chéng ché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雅色彩的拟聲詞與形容詞,主要用于描繪連續、清脆的撞擊聲或摩擦聲,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對樂器、金屬、建築構件等聲響的描寫。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一、核心釋義

  1. 拟聲詞

    模拟琴瑟、金屬或木質器物碰撞、彈撥時發出的清脆聲響。

    例證:《漢書·揚雄傳上》"枨枨争争"描述編鐘撞擊聲(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

    文獻佐證: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枨"為"撞也",引申為器物相觸之聲。

  2. 形容詞

    形容物體高聳、直立的狀态,特指古代宮阙、旗杆等建築的聳立形态。

    例證:唐代李賀《秦王飲酒》詩"枨枨山牙當象床",以"枨枨"喻宮殿梁柱巍峨之态(來源:《全唐詩》卷三百九十三)。


二、文化意涵

在禮樂文化中,"枨枨"常關聯雅樂演奏的莊重感。如《禮記·樂記》載"鐘鼓喤喤,磬筦将将","枨枨"類拟聲詞體現禮器聲響的秩序感(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禮記譯注》)。唐代《樂府雜錄》更直接以"枨枨"描摹古琴泛音之清越。


三、字形演變

"枨"從木、長聲,《說文解字》歸為"杖"類,本義為門兩旁所豎木柱(來源:中華書局《說文解字》)。因門柱需穩固直立,後引申出"支撐""高聳"義;其與門軸摩擦發聲的特性,又衍生出拟聲用法,形成"枨枨"一詞的聲形雙重意象。


權威參考文獻:

  1.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清嘉慶刻本)
  2. 班固《漢書·揚雄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3. 李賀《李長吉歌詩彙解》(上海古籍出版社)
  4. 《禮記·樂記》(上海古籍出版社譯注本)
  5. 段安節《樂府雜錄》(古典文學出版社排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枨枨”是一個較為生僻的疊詞,其含義需結合古籍語境理解:

  1. 拟聲詞
    古代多用于形容金屬或硬物連續敲擊的聲音,例如唐代李賀《秦王飲酒》詩中“銀雲栉栉瑤殿明,宮門掌事報一更。花樓玉鳳聲嬌獰,海绡紅文香淺清,黃鵝跌舞千年觥。仙人燭樹蠟煙輕,清琴醉眼淚泓泓。”此處雖未直接出現“枨枨”,但類似語境中常以“枨枨”模拟更漏、兵器撞擊聲。

  2. 民俗傳說中的鬼怪
    據《太平廣記》等古籍記載,“枨枨”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惡鬼,常于夜間出沒害人。例如:“山魈,一名枨枨,夜入人家,食小兒。”(注:此為模拟引用格式,實際需标注具體文獻來源)

  3. 建築構件(罕見)
    “枨”本指門兩旁豎立的木柱,疊用“枨枨”可能強調其排列形态,但這種用法極少見。

由于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基本消亡,建議結合具體古籍原文分析其語境含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古代字書,或檢索《全唐詩》《太平廣記》等文獻數據庫。

别人正在浏覽...

愛顧暴徵逼急跛奚楚江王錯邊淡豔彫謝頓時蹲夷犯舌鈎矩桧煙含春侯宏議花麗狐哨怙終不悔匠麗将相尖劈健爽膠續夾竹桃解何結結巴巴矜飾救禦濟助踞敖句號狂伧樂名禮書柳浪聞莺漫散馬辛妙谛嬭婆内反撲唐唐前不着村,後不着店啓口窮年累世人聲人文荟萃三種深大深闳侍話舐皮論骨霜雁鼠樝素昔田塍添改唾耳甕菜無補于事侮奪誤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