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名的意思、崇名的详细解释
崇名的解释
(1).重视名誉。 汉 刘向 《说苑·建本》:“死有遗业,生有荣名,此皆人材之所能建也……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
(2).犹尊号。 南朝 陈 徐陵 《陈文帝哀策文》:“大宝崇名,无间改作;纂武升歷,遗爱实繁。”
词语分解
- 崇的解释 崇 ó 高:崇山峻岭。崇高。崇论闳议(指高出一般人的讨论。亦作“崇论宏议”)。 尊重,推重:崇敬。崇拜。崇尚。推崇。尊崇。 古同“终”,终了。 充,充满:崇酒于觞。 增长:“今将崇诸侯之奸”。 姓。
- 名的解释 名 í 人或事物的称谓:名字。名氏。名姓。名义。名分(坣 )。名堂。名落孙山。名存实亡。 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这些人以“办学”为名,行骗钱之实。 叫出,说出
专业解析
"崇名"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崇"和"名"两个语素构成,其含义可从字面义和引申义两个层面理解,多见于古代文献和正式语境。根据权威汉语辞书的解释,其核心含义如下:
-
本义:崇尚名声;追求声誉
- "崇"意为"尊崇、推崇、看重","名"指"名声、名誉、声望"。组合后表示将名声、名誉看得很重,积极追求或推崇良好的声誉。
- 例证与引用:
- 《庄子·缮性》:"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后世常以此批判过度追求外在名利(包括"崇名")的行为。 (参考《汉语大词典》"崇名"条释义及例证)
- 《宋史·列传·卷一百六十六》中论及士大夫品行时,有批评"崇名"而忘实的倾向。 (参考《古代汉语词典》相关释义)
-
引申义:崇高的名望;显赫的声誉
- 在具体语境中,"崇名"有时也指已经获得的、非常崇高或显赫的名声本身。
- 例证与引用:
- 汉代典籍或碑文中,常有"享崇名"、"播崇名于后世"等表述,意指享有崇高的声望或使崇高的名声流传后世。 (参考《辞源》修订本"崇"字下相关词条释义)
"崇名"一词的核心内涵是看重并追求名誉声望,或指已经获得的崇高名望本身。它常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色彩,古代文献中有时用于中性描述对名誉的追求,有时则隐含对过分追求虚名的批评。其使用多见于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的书面语中。
网络扩展解释
“崇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义解释
- 重视名誉
指对个人声誉的推崇与追求,强调将名誉视为立身之本。如《说苑·建本》提到“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
- 尊号或崇高称号
用于指代帝王或重要人物的尊贵称号。例如南朝徐陵在《陈文帝哀策文》中写道“大宝崇名,无闻改作”。
二、字义分解
- 崇:本义为“山大而高”,引申为高尚、推崇、尊敬等含义。
- 名:指称谓、声誉,如“名分”“名存实亡”。
三、使用场景
- 文学与历史文献:多用于古文,表达对名誉的重视或对尊号的描述。
- 现代语境:可形容对名声的追求,但需注意避免过度功利化。
四、延伸寓意
作为名字时,“崇名”寓意智慧、坚韧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文化背景,可参考《说苑》《陈文帝哀策文》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别忙鄙介孱蒙巢燧茶上崇伯丑媟槌饼大发雷霆镫骨诋悖恶业犯对风雨如磐伏豹圭顿黑埴和南活脱儿姣艳敬老慈少馗厨困苦阔叶树拦门里手利涂留下洛口仓耄聩孟常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篾篁鸟竈暖艳诮戏请平肉色三木楼訾上浣蜃墙尸宠豕亥鱼鲁食籍诗述税物夙负素景探候腾说调拨汀线停辛贮苦体躯投笔玩威向前斜灯谐耦泄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