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斥责。 清 姚鼐 《<南园诗存>序》:“君奏 和珅 及军机大臣常不在直之咎,有詔飭责,谓君言当。”
饬责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由“饬”和“责”二字组成,主要用于书面语或古汉语语境,其核心含义是告诫、督责并要求改正。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意思与用法:
饬(chì)
责(zé)
饬责指通过严厉的告诫或命令,督促对方纠正错误、履行职责。强调自上而下的规范与问责,常见于官方文书或权威语境:
例:
“上司饬责其玩忽职守,限期整改。”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
《清史稿·职官志》
“巡抚饬责州县,严查漕粮亏空。”
释义:巡抚督责州县官员,严查粮食储备的漏洞。
-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清史稿》
《资治通鉴·唐纪》
“宰相饬责有司,务令赈济及时。”
释义:宰相训诫相关部门,要求必须及时赈济灾民。
- 来源:中华书局《资治通鉴》
词语 | 差异点 |
---|---|
训斥 | 侧重口头责备,情绪更强烈 |
督责 | 强调监督与追责,弱于“饬责”的权威性 |
申饬 | 近义,但更偏重正式警告 |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饬责
动词。严正地告诫并责成改正。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注:因古籍类辞书多为纸质版,无稳定在线链接,引用时标注出版社信息以保证来源可追溯。
“饬责”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角度综合解释:
该词多见于清代文献。例如:
清姚鼐《<南园诗存>序》中记载:“君奏和珅及军机大臣常不在直之咎,有诏饬责,谓君言当。”
此处指皇帝下诏斥责和珅等人的失职行为。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特定书面语境,日常交流中通常用“批评”“问责”等替代。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清代文集(如姚鼐作品)。
邦硬暴水备善不事采茶灿错长目飞耳忱恂车厢仇尼传譌蠢顽错龟打成平手打火调炼樀樀定额税贰情非罚凤邸佛退服辩俯步附刊韩凭城鬨鬨回雪嫁祸尖刻兼权简要蛟涎急功近名饥沴机网积祖仂语里域南山雾撚弄平信贫庶萋斐羣庙人民公社时和年丰手到拿来水运绦儿肃倡畋猎条纹湍濑完卵卧吹伍子胥欀头鲜令小辟袭荷